
■金振奎
为什么做科研?以什么标准评价科研?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事关国家科技成败。很多人认为,科研应以探索自然界奥秘为目的,不必考虑是否对国家有用;对科技成果的评价,更应注重论文等形式上的成果。
真正的科研,在笔者看来,应以对国家“有用”为目的,衡量科技成果价值的唯一标准不是论文、奖项、专利,更不是课题的级别,而是应用。
科研应以有用为导向
通常科研可分三类:1.以对国家直接或间接有用为目的的研究;2.以探索自然界奥秘为目的,但能派生出有用东西的研究;3.纯粹为了满足好奇心或兴趣,而看不出有任何用的研究。
很多人认为,科学研究不能太功利,看似无用的研究,将来可能会产生有用的东西,尤其是基础性研究,因此上述三类研究应同等对待,并大力支持。
但笔者认为,科学研究应紧紧围绕国家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开展, “有用”应是科学研究的首要目标。对于基础性研究,也要分轻重缓急,多鼓励有潜在应用前景的研究。毕竟科研经费有限,我们要将好钢用在刀刃上。因此,对第一类、第二类研究,国家应大力倡导,而对第三类研究,则不应鼓励。
科研评价亟待改变
当前,我国的科研评价体系主要以论文为基石,不管是职称晋升,还是高校排名,大多都根据论文评选出来。据统计,我国在国际期刊(不含国内)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已经连续9年排名世界第2位。
但,论文这一评价指标却并不靠谱。在论文“市场”中,的确存在人情关系论文、代笔论文、买卖论文、作假论文等情况。
俄罗斯在这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在世界论文排行榜上可能都见不到俄罗斯科学家的名字,因为他们不看重论文,不跟风,但在数学、物理、化学、航空、航天等领域水平却是世界一流,尤其航空、航天方面与美国不相上下,出了很多伟大的科学家。
有人曾统计过,莫斯科大学在1950~1990年这40年里,在CNS(Cell、Nature、Science)上发表论文共21篇,却出了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3位菲尔茨奖获得者。而我国的顶尖大学,3年发表的CNS论文就可以超过这个数量,可又出了多少令人瞩目的科技成就呢?
除了论文,专利也是目前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但问题是,评价却只关注专利数量,并不关心是否转化成了产品,因此导致了很多无效专利。
此外,奖项也是目前评价指标的重要参考因素。但问题是,很多奖项都是根据论文和专利评出来的,而且掺杂了不少人为因素,含金量也值得商榷。
正确的科研导向应是“以对国家有用为目的,以是否有用为评价标准”。或许,有人说没有论文、奖项等定量数据,就不好评价。难道专家们也“不识货”?不会比较贡献大小?只会数论文篇数?只能依赖编辑部和审稿专家?
在笔者看来,我国的科研成果评价应该分三个档次:第一类是得到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效益;第二类是有科学价值和潜在应用价值,但尚未应用验证的;第三类是有论文支撑,或许未来有用的。
试想,如果一切科研成果和人才的评价少一些论文、专利、奖项,多一些实用价值、应用效果,那么,我国科研水平也会逐渐步入“主流”。
因此,要想在某个科研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必须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打持久战。未来,我们应该首先选准若干对国家发展影响巨大的重大科学问题,然后持续资助,长期攻关,不达目的不罢休,就像当年屠呦呦团队研制治疗疟疾药物一样,就像当年油田大会战一样。只要这样持之以恒,科研必然有重大突破。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xingshan)
《中国科学报》 (2017-11-03 第2版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