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元玲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1-13
选择字号:
三十年悲喜轮替
——从妹妹的眼泪说起

 

■刘元玲

【现如今,因养育女儿成本减低,且女儿更可为娘家分忧解难,因此备受欢迎,难道是女性地位提高了?】

前些日子,在老家的表妹顺利生下次子,但随之而来表妹忧伤流泪。我发微信给老妹“恭喜妹妹!你辛苦了!”她回复“姐,我辛苦。心,更苦。”

为何如此?

因为这是男孩,而她和家人期盼的是个女孩。

我大概理解表妹难过的心情:如果再有一女,她人生儿女双全,而次子的到来让梦想落空;现在养儿娶媳妇的压力早已超过养儿防老的动力,表妹现在全职带娃,两边父母是靠天吃饭的劳动人民,全靠妹夫在外打拼,想起未来种种,的确心里沉甸甸;当下现实多是父母含辛茹苦尽量为儿子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而“娶了媳妇忘了娘”的悲苦剧情却天天变着法儿上演,让人闹心沮丧。

若是女儿,则大不同。只要供她吃喝穿衣上学,将来长大找个好人家,就算“完成任务”。从此,几乎就是坐等“小棉袄”时时处处送温暖,大事小情做依靠。

想起妹妹的眼泪,有很多疑问盘旋脑海。

疑问一,“多子多福”现在还有多少人真心实意认领?儿子养得好,培养成社会精英、国之栋梁,将来不仅不用担心他啃老,而且会因他衣食无忧,说不定能光耀门楣。即便不是精英栋梁,又何妨?只要他正直朴实,有情有义,吃苦耐劳,肯定会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并且绝对不会弃父母于不顾。

当然,我们知道这很难。更当然的是,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困难,幸福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意义;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担当,我们就磨练不出真才实干,也不配享有富足有价值的人生。

疑问二,二宝的到来,是大人主动规划和操作实践出来的,二宝既无权决定是否来到这世界,也无法决定其性别。心理学上有个经典命题:一个不被自己母亲所悦纳和热爱的孩子,在生命起初其灵魂深处就被刻上深深的痛苦裂痕,若非付出极大的努力来弥补,他/她必定要带着这个裂痕悲苦低落地走过人生四季,且难免给周围的人与社会带来冲击和伤害。二宝若能表达,应该会问:公平何在?

疑问三,当下养儿压力大的现实是否会永远持续下去?你如何确知今日付出不会换来日后丰盛回报?

当然,面对每个问题的回答都好似赌博,选择乐观很不易。问题是,谁腐蚀甚至盗窃了我们乐观的根基?又是谁倾倒给我们这扑面而来失望乃至绝望?

疑问四,最大最深的一个。三十多年前,作为家中次女,我的出生引来妈妈泪水决堤,爸爸心灰意冷,他们曾一度想把我卖给一对不能生育的城里夫妇。但在最后一刻,他们反悔。谢天谢地。就这样,我一以贯之地拥有亲生爹妈,他们含辛茹苦养育我长大,对我也是真爱,尤其是我那伟大挚爱的母亲,无师自通且纯天然不留痕迹地运用了《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所有积极的养育方法,给我初始的精神家园奠定了坚实基础,我至今备受恩泽。否则,不能想象此世间另一个我的模样。

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想想表妹的泪水,有一种乾坤颠倒的感觉。

是的,价值观的变迁直接造成了悲喜评判标准的变化甚至颠倒。问题是:此变迁动因何在?主动自我放逐还是被动外界干扰?

我曾为爸爸的重男轻女思想,捆绑自己很久,纳闷为什么人就不能平等地爱自己的每个孩子?后来历经各种峰回路转,终于给自己松绑,旧观念有了大松动。爸爸重男轻女不等于更爱弟弟而不爱姐姐和我。而是说,由于他受文化、历史、社会和经济等的强大影响,这在他灵魂深处形塑了一种爱的模式,这种模式教会他对待儿子应怎样,对待女儿应怎样。很多观念已经成了他的潜意识,甚至是他认识不到也无力挣脱的,这种潜意识影响的不仅是他这个山东人,甚至是整个中国人、地球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而我爸,无非是比较突出地展现了这一点而已。我理解,我接受,我放下。

我还想到那个直射灵魂的问题:个体内心深处对永恒的渴望,早已融入整个人类的潜意识,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儿子才能或多或少实现,女儿不行。这是重男轻女思想形成的隐形却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想到这,怅然若失。既然女儿被认为是达不到延续香火、永续生命这个与永恒有涉的目标,古来如此;现今,养育女儿成本减低,且女儿可为娘家分忧,因此备受欢迎,难道是女性地位提高了?

若把观点推到极致,可否说:人们对儿子渴望的降低,实际是某种程度上放弃对永恒之事的孜孜以求,最起码是淡忘或漠视?!而对女儿渴望程度的升高,实际上并不是认识到女性自身崇高而神圣的价值,仅仅是对女儿功能性价值的重新发掘,深层次反映的却是人们对现世享乐的追求和渴望,是利己主义的间接表达?!

无论如何,祝福表妹及新生宝宝!

《中国科学报》 (2017-01-13 第7版 作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