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兴斌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9-26
选择字号:
“全域旅游示范区”再思考

 

■王兴斌

前不久,国家旅游局发出《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提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6大验收标准。有关领导表示,在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每年拿出10%的县来探索全域旅游,连续3年时间推进,这样就会形成600多个全域旅游发展的县”。

今年5月26日,全国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现场会暨创建工作培训班列举了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中的八个“忧虑”。

及时指出和提醒“创建”活动中要防止的问题是必要的,但是分析为何会出现这八个“忧虑”的原因更为重要。笔者认为,只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指导思想、评定标准和工作方针不改变,这八个“忧虑”问题不仅依然继续,而且会愈演愈烈。

旅游业界早就有人提出“全域旅游”的概念,其初衷是要从景区景点建设逐渐、分步延伸到整个区域,完善区域基础和公共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推进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建设,使旅游发展与相关产业互补联动发展,并融入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之中。作为一种发展理念笔者是赞同的,但是不是所有地区都有条件实现“全域旅游”,也不是所有产业都可以与旅游结合,更不是所有地区都能使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

发展旅游要有一个科学的理念。任一个旅游目的地都由两方面构成:旅游大环境(生态质量、基础与公共服务、市场秩序和居民好客度等)与旅游吸引物,两者缺一不可。大环境是基础,旅游吸引物是核心。一个以省、市、县为单位的旅游目的地不可能“全域”都是旅游吸引物,总是要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物景点,成为标志性的旅游吸引物,构成旅游核心竞争力。景区景点旅游对绝大多数异地旅游者(不是就地休闲者)、绝大多数旅游目的地(不是日常的休闲地)来说是常态的旅游方式;“无景点旅游”“全域旅游”只是少数人、少数地区的非常态旅游方式。“全域休闲”可以实现,“全域旅游”一般很难做到。

发展旅游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导向。发展旅游首先为本地居民、同时也为提供外来游客一个宜居宜游的休闲环境,提高全民的生活品质,在此基础上促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这是“以人为本”发展全域旅游的根本目的。

发展旅游要有一个精准的产业定位。一个地区能否发展旅游业,旅游业在区域国民经济中占什么地位,旅游业带动当地哪些产业及带动作用多大,取决于当地自然、历史、资源、区位、交通和产业结构等综合条件,并非所有地区都能成为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或支柱产业。各地区情千差万别,发展全域旅游必须因地制宜、适时适度,不宜在全国划定统一的达标标准。

发展旅游要有一个合理的跨区域规划。在一个市、县范围内,即使是旅游资源丰富、环境优良的市、县,在完善基础设施与旅游软硬环境基础上,不可能“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旅游。

发展旅游要有一个可执行的产业政策。推动地方重视发展旅游业,首先要用科学的理念客观分析本地的优势与劣势、动力与制约、需要与可能,引导旅游业循序渐进、分期逐步地发展。即使是“示范区”的试点也要稳步推进,创造可推广的的样板。

发展旅游要有一个正确的工作路线。疆域广、人口多、地区发展不平衡、省市县情不同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发展旅游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用“1000分”的“标准”答案去“考核”各个地方是否达到“750分”貌似“科学”“公正”,实则搞烦琐哲学,助长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

笔者对“全域旅游”一直持审慎的态度,主张对“全域旅游”的内涵、外延和实现方式进行充分的探讨。退一步而言,如果使用“全域旅游”这个概念,大致内容可这样理解:具有宜居宜游的优良自然生态环境,安全、诚信、守法、亲和的社会生态环境;完善的立体化的交通网络、设施与服务,准确、即时、多功能(咨询、订购、付款、退款、投诉等)的智能化旅游信息服务;自然、文化和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适度的利用与维护,可持续地提供观光、度假和特种旅游产品,同时满足本地居民和各种游客群体的休闲需求,无论团队行还是散客行都畅通无阻。

一句话,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旅游目的地”概念。其实,这种“旅游目的地”无需贴上花样翻新的标签。这种“旅游目的地”的形成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产物,是一个渐进的、自然的、长期的发展过程,只能是“水滴石穿、水到渠成”,不能靠“创建”、“验收”速成。

(作者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原旅游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16-09-26 第7版 观点)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