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广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7-26
选择字号:
分享经济下的未来出行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近日,一条“Uber将与滴滴合并”的消息传得有板有眼:“是时候结束在中国与滴滴的烧钱战争……Uber将把中国业务卖给滴滴出行,并成为滴滴出行的股东。”然而该消息随即被当事双方否定。Uber中国高级副总裁柳甄在朋友圈发状态回应称:“纯属谣言,增长很快,我们很忙,无暇回复。”而滴滴方面也回应:“我们并无类似计划,也不对市场流言作过多评论。”

尽管如此,该消息还是引发了外界对于滴滴、Uber未来战略的种种猜测。《中国科学报》特别整理了今年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滴滴出行创始人兼董事长程维关于“分享经济下的未来出行”的心得,借此一窥滴滴出行的“未来战略”。

■程维

滴滴出行一直希望推动出行体验的改善,倡导出行的互联网化、市场化,发展共享经济,“让出行更美好”。3年前,人们只能在路边打车,现在可以用手机叫车;1年前只能坐出租车,现在有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巴士等。滴滴希望用互联网把所有交通工具连接起来,打造“云交通”和人工智能的交易引擎,调动一切交通工具,提高整个城市效率和每个人的体验。

革新技术实现高效“撮合”

2015年滴滴出行在中国已经完成了超过14亿订单,现在平均每天订单数量更是达到千万量级。然而即便是如此大的数字,它能解决的出行问题也不过1%,如何真正用好共享经济,提高大家出行的效率?

过去3年,滴滴一直在想如何扩大用户规模,我们(那时)觉得只有越多的车、越大的使用规模,用户体验才能好,或者说只有越多的人养成线上叫车的习惯,效率才能提高。然而,从每天的服务交易笔数看,滴滴已经是全球最大的交易平台了——与美国相比,国内因为汽车拥有成本较高、打车成本较低,每天线上出行交易笔数将近两三千万的规模,而美国这一数字只有200万。我们意识到,规模上的领先并不意味着出行效率的提高。正如过去20年中国互联网规模最大,但未必是最先进。这其中,关键在于技术。

有人觉得打车软件很简单,其实非常复杂。它要考虑双边交易的平台,要考虑如何调度来缓解高峰出行,要考虑很多事情。比如,在一座楼里有几十人同时叫车,怎么调度附近的车?这其实需要提前预测哪里有多少需求,根据需求提前调度交通工具——这在目前还没有打车企业涉足。滴滴出行立志在未来做到技术最领先,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打造一个在云端的叫车引擎,实现供需双方最高效的“撮合”。

前二十年的互联网发展是用互联网连接一切,未来三十年是云端的大数据、深度学习、人工智能驱动一切的时代。

全球化并非摒弃本土化

说到竞争,作为国际化公司的Uber竞争力很强。其实滴滴从诞生那天起就面临最残酷的竞争,两年前被讨论最多的是滴滴和快的,现在是Uber,我们已经习惯了。

首先,我相信滴滴在中国会赢,彻底地赢。过去20年的互联网大潮里,滴滴的前辈们在每一个垂直领域,中国互联网公司都做到了,滴滴没有理由做不到。

然而更大的挑战在于,滴滴有没有全球化的可能性?一年多前,还只有两年O2O历史的滴滴提出全球化战略的时候,所有人都反对,觉得滴滴不自量力,或者是时机太早了,“应该等再强大一点”。但是“互联网+”这样一个时代的窗口,在全世界范围内能有几次机会?这个机会有多长保质期?我们看到,在东南亚、印度的同行,他们也在快速地发展,如果我们只专注于本土,两三年过后就没有机会走出去了。所以,成立3年的滴滴做全球化不是太早了,而是太晚了。如果我们第一天就把自己定位成全球化公司,我们成功的机会更大。

滴滴的全球化战略并不是去世界各地打败当地的本土企业。出行应该像航空一样,每个地方都有本土最好的企业,经过当地的竞争整合当地的资源。比如中国是各种各样的出租车、专车,东南亚是摩托车,印度可能是其他交通工具。然后根据当地用户的习惯不断打磨产品,包括当地的推动政策和行业法规的破解,都由当地企业完成。滴滴能带去的更多是合作、分享、帮助。

所以我们希望能够把滴滴做成一个平台——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中国如今发生的事情确实是早于全世界1~2年时间——通过投资和合作,把我们的经验和能力分享到全世界。滴滴有个愿景就是帮助中国人不仅在中国可以用到好的出行互联网服务,而且可以在全世界各地打开滴滴叫到当地的车。目前,滴滴已经在美国上线,另外,今年滴滴也会与“东南亚最受欢迎的打车软件”Grab在东南亚实现打通。我们相信,未来滴滴不仅是中国的,也将是全球的。

未来5~10年的出行会是什么样子?随着国际合作的越来越紧密,人们在全球范围的流动也会越来越多。在出行方面,不应该由滴滴去理解南美、理解俄罗斯、理解澳大利亚。本土企业能够做好这件事,就像航空领域的星空联盟,需要一个标准来让人们在全球流动的情况下得到稳定的出行服务体验,这就需要开放和分享,这不正是互联网精神吗?(赵广立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6-07-26 第5版 技术经济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