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近朱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7-22
选择字号:
“水”的音乐随想

 

■李近朱

【世界文明的主体,从来都是流动的大江大河。恒河如此,密西西比如此,伏尔加如此,我们的黄河长江也是如此。在音乐中,“水”就是一个民族飘动的旗帜。】

30年前,我以电视镜头聚焦京城水系,以一句“漂来的北京城”作了历史叙说:元大都时,积水潭曾水脉丰沛,净水满盈。至今我尤喜此潭,缘由因其水连北海,耳畔便响起掀动童年梦想的《让我们荡起双桨》那首歌;又因其水临母校,心中常涌起恭王府旧址当年音乐学院的青春忆念。于是,我真切地感到,“水”不就是圣洁的音符吗?

凝思一刻,蓦然,斯美塔那的“伏尔塔瓦河”来了,水波荡漾的音符开篇就在滚动;舒伯特的“鳟鱼”来了,绝美歌调溅出的水花在作响。从巴洛克到浪漫派,“水”的音乐,如潮涌至。巴赫那阕演化为“圣母颂”的《C大调前奏曲》,无题于“水”,但晶莹剔透的乐音,让人联想到圣母的高洁与“水”的圣洁。与巴赫同庚的亨德尔,更在泰晤士河驾船,为英皇乔治演奏了《水上音乐》。《元史》记载:当年忽必烈驾临积水潭,“见舳舻蔽水,大悦”。“舳舻”是大船,“大悦”是大喜,或许也有水上音乐吧?英国那个乔治也是“舳舻”聆乐,也是龙颜“大悦”,遂宽宥了宫廷乐师逾假不归的犯戒。“水”的音乐,轻快地抚平了人的心境,还世界一片升平。

记得,少时学琴,至今不忘的一曲,是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这是他的钢琴曲集《无词歌》的第12首。“歌”本有词,但他却创造了没有歌词却歌唱着的优雅迷人的“曲”。当年练琴,沉醉于这段升f小调摇曳着八六节拍的绝美音乐。在1963年的学习笔记上,我写下演奏时诗意景境的想象:“威尼斯水城之夜。天上的星,清晰投到地面的水波间。天地皆为深青色。间而银光灿灿,波声潺潺。静,静……远处桨声,微弱而有节奏。两声悦耳单音,引出歌唱,悠然委婉,起伏着,如心腑之声。又像一个青年的爱情冲动,虽独唱但不孤独。他把全部心血全部感情乃至整个身心,全部投入到曲调中。别人也受到感动,燃起热情,一同加入到这个令人神往的歌唱。二重唱开始了。内心波澜,向上冲动。最后,放开歌喉,忘记一切纵情高歌。此刻,周围迷人的景色愈发清晰了:水波,银光,星花,白楼,远方夜莺啼声,以及回旋的歌声余波,均匀交织一起,绘成一幅动人的威尼斯水城夜景。最后,船远了……”

这段文字描写了这首《无词歌》的全部音乐细节。当年与现在,我时时抚键,虽在理解上和技法上已有不同,但每每弹奏皆将自己投到“水”的音符编织的“水”的境界中,且此彼感受,与笔记描画毫无二致。

于是,我悟到,千古不变的神圣之水,透穿生灵万物,慢慢浸染,缓缓聚起,以一种冲击彼岸世界和改变人心的力量,漂来了一座城,也淬炼了每个人。“水”以感觉不到的形体和看不到的力量,孕育了文明,推动人类在历史中前行。因此,世界文明的主体,从来都是流动的大江大河。恒河如此,密西西比如此,伏尔加如此,我们的黄河长江也是如此。在音乐中,“水”就是一个民族飘动的旗帜。

约翰·施特劳斯读到一行诗:“在那蓝色的多瑙河边……”,遂灵感突发,以一个大三和弦的三个音,如水一般泛滥和演化成《蓝色的多瑙河》。至今150余年,不仅讴歌了一个水脉,而且象征了一个民族。奥地利人说,无论走到哪里,“蓝色的多瑙河”就是第二“国歌”。

我们的《黄河大合唱》,唱出一个灾难深重民族的不屈与坚强。而《我的祖国》第一句就是“一条大河波浪宽”,以水脉唱出了民族血脉。离我们最近的《长江之歌》,则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与《蓝色的多瑙河》比肩而立,以中国母亲河的深情唱响世界。

从门德尔松轻盈的《威尼斯船歌》,到讴歌长江的宏大气概,融化在“水”中的音符,筑起了精神高地。那里,有个人情感,也有集合起来的民族魂魄。因此,音乐大师谱纸上的五条曲线太像浪涛的起伏了,蝌蚪般跃动的音符太像波花的绽放了。于是,我们才有幸聆听到浸透几个世纪的“水”的音乐,感受到音乐与“水”的美感与深蕴。

鲁迅说过,将来的一滴水将与血液等价。不幸言中今日环境危机的这句话,同时也见证了音乐大师总是钟情于“水”的深沉价值。水与音乐,浸透灵魂,伴人们荡漾了几个世纪。“水”牵系着昨日的美好,也寄望明天的更好……

《中国科学报》 (2016-07-22 第7版 作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第一颗被证实有大气层的行星出现了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