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春蕾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7-8
选择字号:
大连化物所:
满足国家战略需求 建设世界一流研究所

 

■本报记者 沈春蕾

7月3日—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所长张涛在第16届国际催化大会上,遇到不少老朋友,也结识了更多新朋友。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的250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大会。

本届大会秘书处设于大连化物所。张涛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举办这样的盛会是大连化物所贯彻实施习近平总书记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践之一”。

对大连化物所而言,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是一代代科学家拼搏的初心。如今,“十三五”已开始,他深感大连化物所肩上的担子不轻。

“依托‘十二五’的发展基础,大连化物所将结合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以及国家之期望,继续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加强集成技术创新,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建设世界一流研究所!”张涛对此充满信心。

直面挑战,有所担当

不可否认,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且对外依存度高。“富煤、少油、缺气”的资源禀赋和不相适应的能源结构及相对落后的能源技术,导致我国面临着能源需求总量继续增加、能源供给制约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严峻挑战。

作为“国家队”,大连化物所必须有所担当,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推动相关学科发展。这就要求大连化物所必须准确判断科技突破方向。

在“十三五”期间,大连化物所将面向国家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聚焦能源化学转化和利用技术,开展相关的科学基础研究和能源战略研究,前瞻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源技术,开展化石能源优化利用、新能源装备等方面的技术研究与开发示范。

张涛表示:“在基础研究方面,我们将形成1~2项引领国际研究方向的原创性成果;在应用研究方面,我们则要完成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并完成成果转化形成产业规模。”

判断准了就能抓住先机,“虽有智慧,不如乘势。”经过所长办公会和学术委员会多次研讨,大连化物所已经制定了“十三五”期间的“一三五”规划。

相比“十二五”规划,大连化物所“十三五”的四个重大突破出现新变化,包括基于自由电子激光平台的能源化学转化本质与调控、以合成气制乙醇为代表的化石资源转化利用、新型动力电源技术、以化学激光为代表的化学能高效转化。

强强联合,融合创新

科技创新,容不得等待观望,大连化物所的科学家们也拿出了只争朝夕的劲头。

今年2月底,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兴奋地向记者透露:“我们终于可以肯定地回答李克强总理提出的‘能不能不用水或少用水进行煤化工产业’的问题!”

3月初,《科学》杂志刊登了包信和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研发出合成气直接制烯烃的新路线,摒弃了传统路线中高能耗的水煤气变换过程,有望为煤清洁高效转化利用提供变革性技术。随后,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对该技术分别开展了专题调研。

4月,在大连化物所领导班子推动下,包信和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中民在该研究所学委会上签定合作协议,团队强强联合、接力互补,共同推动基础与应用研究的融合与协同创新,以加快从科学发现到工业化应用的步伐。

就在刚刚过去的数月里,更多的科研成果被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中煤蒙大18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MTO装置正式投料,并在24小时后产出合格的丙烯和乙烯产品。

DMTO项目负责人刘中民表示:“这标志着该装置投料试车取得圆满成功,也再次证明大连化物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MTO技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

攻坚克难,多方探索

建设国家实验室是我国科技创新具有战略意义的一项举措,以其为抓手,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可见其战略意义之重大。

目前,大连化物所受科技部和中科院共同委托,正在牵头论证洁净能源领域国家实验室建设方案。

近年来,能源技术创新进入高度活跃期,新兴能源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迭代,对世界能源格局和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世界主要国家均把能源技术视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突破口,抢占发展制高点,增加国家竞争力。

当前,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与发展具有多学科交叉、风险大、长期性、前瞻性、颠覆性、技术难度高等特点,需要国家集中力量,统筹规划,长期稳定的布局和支持。

大连化物所受命在能源领域先行探索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建设,建设“集团军”,聚焦能源领域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组织多学科协同攻关,发展原创性的科学理论和关键技术,实现绿色发展。

大连化物所任重道远,更需要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据了解,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主要集中在传统化石能源清洁高效转化利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核能安全利用等3个重点领域。

该所将主要在前两个领域开展研究,深入探索多种技术开发和组织模式,集中开发出一批先进技术,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为建设好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大连化物所已在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如通过强强联合,促成所内研究组开展合作,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应用;联合骨干企业,打造技术快速转化平台,助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面向区域发展,助力支撑东北振兴;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输出成熟技术等。

科研成果背后的软硬实力

一直以来,大连化物所倡导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这两者之间是“相互欣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随着大连化物所创新能力的提升,持续产出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成果。

把科研成果书写到祖国大地的背后,支撑大连化物所人的是改革创新的传统和追求一流的精神。为了持续不断地产出重大成果,他们追求自我革新,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以促进研究所可持续发展。

科技奖励大会的“常客”

在近几年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都不乏大连化物所人的身影,仅2015年度,大连化物所就获得国家奖励两项:“分子尺度分离无机膜材料设计合成及其分离与催化性能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此外,大连化物所先后获得各级奖励近30项,其中,中科院杰出成就奖1项,辽宁省奖励4项,重要的社会奖励23项。

比如,“纳米反应器中的多相手性催化研究”和“复杂体系动力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鹿血生物活性组分的制备和应用”获得辽宁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乙醇胺临氢胺化高效生产乙撑胺技术”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兆瓦级大容量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系统”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种在临氢条件下一乙醇胺和氨转化为乙二胺的催化剂”获中国专利优秀奖,“高效多级孔共结晶分子筛催化材料创制和工业应用”获得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奖一等奖。

专利数量被视作衡量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之一。2015年,大连化物所共申请专利994件,其中,PCT及外国专利申请96件,专利授权328件,包括国外专利授权23件;2015年,大连化物所发表研究论文835篇,专利和论文数量均名列中科院研究所前茅。

大连化物所所长张涛指出,大连化物所坚持面向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通过各类科技项目的实施,产出了一大批重要的基础和应用成果。

其中,甲烷无氧转化、合成气直接转化、膜分离及催化、分子反应动力学等多项基础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上;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及新能源开发利用领域,开发出甲醇制烯烃、液流储能电池系统、燃料电池、乙醇胺临氢氨化制乙撑胺等高新技术,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及战略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管理与运行机制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

随着“率先行动”计划的启动实施,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大连化物所一直有改革创新的传统和追求一流的精神,并不断通过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来促进研究所的可持续发展。

该所已沿用近20年的考核评价体系对于激励创新、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近年来,根据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要求和研究所发展面临的形势。张涛指出,制定这套方案的环境、其考核对象的情况、考核目的等都发生了变化,大连化物所的考核评价体系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2012年,中科院党组决定改革科技评价,调整评价导向,建立以重大产出为导向的研究所评价体系。于是,大连化物所逐步建立了以重大产出为导向的科研团队评价体系。

新评价体系以研究组重大成果产出和与“一三五”规划结合度为主要评价标准,定量和定性考核分开,定量结果与绩效挂钩、激励争取经费,定性部分决定排名、促进重大成果产出。

为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保障重大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大连化物所积极探索研究组群的组织模式,打破研究组独立核算,采取组群主任负责制,实现以研究组群为基本研究单元,整合资源,发挥团队优势,为攻克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提供组织保障,促进重大成果产出和人才梯队建设。

目前,大连化物所共成立了10个组群,其中研究所规划的重大突破层次的各研究领域均已成立组群,并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为发展新的学科方向,加强重要方向性项目部署,鼓励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大连化物所还专门设立了创新特区研究组。创新特区研究组享受4~5年的免考核期,以给青年组长营造一个宽松的科研环境。

近3年来,大连化物所共有10个发展态势良好的创新特区研究组转为了正式研究组,他们为研究所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供新鲜血液。

立足于科研需求,结合“一三五”布局,大连化物所通过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大基本建设和仪器平台建设投入,近十年来共完成投资近20亿元。

比如,在大连长兴岛经济区新购置了60万平方米科研园区建设用地,为未来10~20年研究所科研需求提供重要保障。目前,大连化物所已形成一二九街、星海二站、西山湖和长兴岛4个园区。

此外,大连化物所还改革了仪器设备研究组所有制,整合研究室仪器设备资源,成立所级公共支撑平台以实现资源充分利用,建立极紫外相干光源平台、催化放大研究平台和理论及计算化学平台等,全方位满足科研工作的需要。

让创新成果开拓发展新空间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作为“国家队”的一员,大连化物所在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一轮东北振兴的实践中努力前行。

创新塑造引领型发展

针对我国能源结构特点,大连化物所开发了以甲醇制烯烃(DMTO)为代表的新型煤化工技术并成功实现产业化。

目前,大连化物所已经签订20套DMTO装置许可合同,烯烃总规模1126万吨/年,其中投产10套,合计烯烃产能580万吨/年,实现销售收入达600亿元,累计拉动相关产业投资超过1000亿元。这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国内能源消费结构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机动车尾气排放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而燃料油的清洁质量直接影响机动车污染尾气的排放。

今年上半年,由大连化物所与延长石油合作研发的汽油超深度脱硫技术在山东恒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开车,规模为40万吨/年,生产脱硫汽油产品满足国Ⅴ汽油质量标准。

该项技术由李灿院士、蒋宗轩研究员领导的团队在十余年钻研基础上,与延长石油集团合作开发成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为国际首创,整体处于国际同类技术的领先水平,也是大连化物所从基础研究成果最终转化为工业化应用的又一个成功范例。

针对可再生能源发电不连续、不稳定等问题,大连化物所开发的全钒液流电池技术,实施了包括全球最大规模5MW/10MWh和欧洲首套250kW/1MWh商业应用在内的20多项示范应用及应用工程,率先实现了液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开创了我国液流电池战略新兴产业。

此外,大连化物所的化学激光技术在国防安全领域发挥重大作用;新型催化剂成功应用于航天航空领域;镁空电池数次驰援地震等灾区,为灾后救援提供长时间照明、通讯等保障。

“十二五”期间,大连化物所累计实现专利技术转移、转化300多项;共实现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收入超过10亿元,国际合作方面的收入近2亿元,辐射工业产值2000亿元。

为振兴东北提供智力支持

今年5月4日,中国科学院与大连市签署全面科技合作战略协议。此次院市合作,是“国家队”在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一轮东北振兴的具体实践。

一直以来,大连化物所都在积极发挥自身于能源领域的学科优势,以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建设为契机,助力大连打造“洁净能源之都”。

比如,大连化物所深入发掘大连的能源产业底蕴,围绕大连市重点发展的石化、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以市场为导向、以创富为动力,产出一批重大成果转移给周围产业集群,形成“科研机构出技术、产业集群用技术、盈利反哺科研机构”的良性循环,打造科研机构和产业的利益共同体,把大连建设成为全球能源产业的科技创新中心。

此前,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同意大连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国家示范项目建设的复函》,批复同意大连市组织开展国家化学储能调峰电站示范项目建设,确定项目建设规模为200MW/800MWh,该项目将全部采用全钒液流电池,所采用技术为大连化物所全钒液流储能电池技术。

这是国家能源局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批准建设国家级大型化学储能示范项目。

作为该项目负责人,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张华民表示:“这对储能技术的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都将产生积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对于推进大连市液流储能技术和装备的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做大做强大连市储能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科技反哺地方经济,大连化物所拿出了看家本领。针对大连地区化工产业结构,大连化物所开发了甲醇甲苯制芳烃联产低碳烯烃技术。2015年12月9日,大连化物所与新疆天业集团、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签署三方合作协议,将在大连长兴岛投资近百亿元,建设40万吨/年工业化装置。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超过40亿元。

该技术将促使大连地区相关产业链条得到有效完善,形成明显的产业聚集效应,为推动大连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奠定坚实基础。

紧密的院地合作,让双方十分默契:唯有创新才能塑造引领型发展。大连化物所得到更多支持:2015年,大连市拨款1亿元专项经费用于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的筹建工作;此外,大连市政府承诺在长兴岛园区周边或在英歌石植物园附近提供数千亩土地,用于该国家实验室和大连先进光源的建设。

科技创新 贵在接力

“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化物所所长张涛曾这样评价人才对创新事业的重要性。

在“十三五”建设期间,创新人才对大连化物所而言更为珍贵。“大连化物所将继续完善研究所人才布局和梯队建设,并联合有关创新单元,共同努力建设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张涛说。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人才决定科研实力。大连化物所拥有科技工作者2300多人,如今,正在努力打造一支领军人才不断涌现的科研团队。

2015年,刘中民研究员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目前,在大连化物所工作的两院院士已达14位之多。

同时,该所还有11人入选(含公示)国家“万人计划”;截至目前,新增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其总人数已达20人。

科技创新如同一场接力,需要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并加入到创新事业中。2014年,大连化物所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为加强科技领军人才培养,激励战略科技专家和领军人才持续取得重大创新成果。

同年,大连化物所开始实施首席研究员计划,聘任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代表国家一流水平、主持重大科研任务、具有领军才能的优秀科学家为首席研究员。

目前,大连化物所已聘任17位首席研究员,这些顶尖学术带头人基本涵盖了大连化物所“一三五”规划重点研究领域及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

人才梯队成为坚实保障

在合理的人才梯队基础上,大连化物所吸引并凝聚一大批高素质研究和技术人才,给青年科技人员搭建宽广空间和平台。

比如,壮大博士后队伍规模和国际化水平,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以重大成果产出为导向,完善动态流动机制,完善保障体系建设,不断优化研究所人才梯队建设;结合国家政策争取各方面资源,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和环境氛围;示范并推广研究组集群建设制度,由顶尖科学家作为学术带头人;组建围绕重大项目研发的组群科研团队,发挥团队作战优势,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和综合竞争能力,展现研究所在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建设、国家重大科研攻关上的科技优势。

大连化物所通过为人才提供更大的平台与机会,引导青年科学家逐步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让人才梯队成为实施该所“十三五”规划、“一三五”规划,助力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建设的坚实保障。

发挥优势协同创新

目前,大连化物所正在积极建议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组建方案,中科院内外各方资源加强联系与沟通,增进各方在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共享与交流,以加快推进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的建设步伐。

大连化物所认识到,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应围绕其使命定位,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制定近、中、远期相结合的发展规划,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等相结合,确定年度发展目标和具体的科技任务。紧密围绕目标和任务,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绩效导向,建立预算执行长效机制,统筹配置人财物资源,保障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实验室由中央直接管理,完全按照中央要求的新政策和新制度来考虑资源配置和绩效评价等。

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应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人才优势,与大学开展广泛和互补的合作,充分利用大学教育资源优势,以科研合作为渠道,开展协同创新。

做这样一件大事,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创新队伍中全身心投入,使他们在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的建设中成为推动者和实践者。

《中国科学报》 (2016-07-08 第6版 专题)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