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一雪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7-1
选择字号:
新型毒品侵袭花季青少年

 

蒋志海制图

■本报记者 袁一雪

6月26日,国际禁毒日,今年的主题是“无毒青春健康生活”。

将禁毒主题与青少年相结合,也许更多源于青少年吸毒已经成为社会极其严重的问题。

今年2月,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2015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现有吸毒人员234.5万名,其中18岁以下未成年人3588名、18岁至35岁人员11.5万名,35岁以下人员数量占被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总数的61.3%。农民和无固定职业人员15.3万名,占被抓获毒品嫌犯总数的78.9%。

由此可见,吸毒人群整体已经呈现低龄化特点,并且贩毒主体也以青少年和农民为主。

国家禁毒委员会副主任刘跃进表示,历年公布的数字都是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数量,而今年统计的是全国现有吸毒人员,即不含戒断三年未发现复吸人数、死亡人数和离境人数,按照国际通行的估算方法,吸毒总人数大概是显性吸毒人数的4到5倍。

那么,是什么造成吸毒年龄逐年递减的态势,是无知者无畏还是被诱骗成瘾?

新型毒品防不胜防

“我们曾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80%以上的毒品滥用者初始滥用药物的年龄在35岁以下,滥用的原因既有对毒品缺乏正确的认知、好奇心驱使的因素,也有受到同伴、朋友影响,盲目追求‘新奇刺激’‘流行时尚’的因素。年轻人追求刺激的心理特点加之宣泄、释放某些情感的需求以及此类毒品滥用所导致的对神经精神强烈的兴奋刺激、致幻作用迎合了一些人在心理、生理、感官上的病理或畸形需求,导致了毒品滥用的年轻化。”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教授刘志民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型合成毒品滥用明显带有上述特征。

合成毒品是什么?不妨先来看一则报道。

媒体报道称,广东省阳江市海陵警方在海陵岛一高档公寓成功打掉一聚众吸毒窝点,抓获涉毒嫌疑人10人,现场缴获毒品共40.03克及吸毒工具一批。其中,现场搜查到的一种看似平常的“小包装茶叶”,乍看上去与普通的袋装奶茶并无不同,实际上它却是“披着羊皮的狼”,是一种“奶茶”新型毒品。与传统毒品不同,“奶茶”的味道非常的香,如果冲进饮料里面喝的话,完全感觉不出是毒品。

“我们将这种毒品统称为合成毒品。”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时杰教授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解释说。所谓合成毒品,是相对鸦片、海洛因这一类传统毒品而言的。后者主要取材于天然植物,而合成毒品是在实验室中完成、以化学合成为主的一类精神活性物质。比如,类似“奶茶”“咖啡”的合成毒品就是由氯胺酮(K粉)、3,4-亚甲基二氧甲基苯丙胺(MDMA)组成的。其中,后者的盐酸盐纯品为白色粉末,可溶于水。

“这种合成毒品令人防不胜防。”时杰表示,这种合成毒品与天然植物相比获取途径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也正是因为合成毒品获取方法相对简单,又有暴利诱惑,所以才屡禁不止。而且现在又有更多的新精神活性物质出现。

“只需在已有毒品的某一个化学结构上进行修饰,就可以产生新的毒品。”时杰说,在新的毒品被列管前,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管控。

国际麻醉品管理局《2015年年度报告》也显示,截至2015年10月,全球共发现了602种新精神活性物质,与2014年10月报告的388种物质相比,一年之内就增加了35%。

合成毒品心瘾更难戒

尽管合成毒品看起来获取途径与传统毒品有所区别,但是两者的危害并无不同——令人上瘾。“合成毒品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兴奋、致幻作用,也有的具有中枢抑制作用。”时杰说,一旦沾染这类毒品,心瘾比传统毒品更难戒。

“现代医学证明,吸毒成瘾是一种慢性、具有高复发倾向的脑病;从后果看,成瘾具有病程长、预后差、随时可能复发和社会危害严重的特点。”刘志民告诉记者。

特别是在漫长且痛苦的戒毒过程中,心瘾一关是最难过的。“有数据显示,成瘾者戒断后三个月的复吸率高达95%。”时杰强调。更重要的是,毒品会改变吸毒者的大脑结构和功能。2013年一项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的研究发现,服用可卡因后大脑结构会发生改变,从而介导了成瘾的发生。

“当出现一种新的毒品时,我们就需要开展相关的研究,探索这种毒品对于人体和动物会造成哪些危害以及可能的机制和治疗方法。”时杰说。

然而,针对越来越多的新精神活性物质的出现,为禁毒戒毒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毒品问题始终呈流行蔓延态势,并且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

尽管国际社会为毒品成瘾的防治作出了巨大努力,但成效始终有限。

“从滥用导致的后果看,庞大的毒品滥用群体导致了大量的需求,而大量的需求又必然会刺激从毒品种植、制造到贩运的毒品经济的恶性循环,这一严峻的现实加之当今全球性的一些经济、文化、社会问题都将会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消极影响,成为滥用精神活性物质的促进因素。”刘志民表示,“包括烟草、酒精和其他成瘾性物质的滥用将会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药物滥用和艾滋病已经对这些国家构成了双重威胁和挑战。而应对这一挑战的最主要措施就是预防。”

今年的6月16日~17日,由国家禁毒委员会主办,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禁毒基金会、中国毒品滥用防治专家委员会和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承办的“2016中国禁毒论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已连续举办了两届,每年围绕着当前我国及国际毒品滥用的形势和特点都有不同的主题,而且都由国家禁毒委主办。这足以证明国家对戒毒预防、治疗、康复及研究工作的高度重视。

对毒品尚存侥幸心理

时杰所在的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经常会接到咨询电话,很多都是以求助为主。有些人为家里人咨询戒毒一事,有些人则为自己咨询。“咨询的人中有的是误吸,有的则是心存侥幸,还有些可能是自控力比较差,面对压力时不能积极应对而选择吸毒。”

但毒品面前没有侥幸,有了第一次尝试,就会有第二次,进而会上瘾。所以刘志民与时杰都认为,预防工作应该前移。

“理论上,只要做好预防,杜绝或减少了吸毒病例的发生,减低了吸毒发病率,就会减少社会对毒品的滥用和需求,减少毒品交易,萎缩毒品市场。因此,预防一方面具有保护公民健康的意义,使青少年免遭毒品的侵袭,同时也是一种最为有效、经济的禁毒措施和策略。”刘志民认为。

鉴于此,刘志民提出三点建议:第一是加强科普教育,要把毒品的成瘾性和危害性后果深入浅出地告诉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这种宣传教育应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易于被青少年接受的方式;第二是开展法制教育,要结合禁毒宣传,强化吸毒违法的普法教育和意识;第三是在包括学校、家庭、单位等各级各类教育中注意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抵御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和不良交往的影响。

“我们还应该告诉那些已经沾染毒品的人,不应该讳疾忌医,一旦发现自己吸食了毒品,应该马上到专业的机构寻求帮助。”时杰强调,“现在毒瘾已经成为一种疾病,单纯依靠心理或者生理治疗都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只有采取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维治疗模式的综合干预才能有效戒除毒瘾。”

《中国科学报》 (2016-07-01 第3版 科普)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备受科技巨头青睐 下一代地热来了 变暖加速喜马拉雅高山树线向高海拔扩张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