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甘晓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6-27
选择字号:
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归来

 

本报讯(记者甘晓)记者6月26日下午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获悉,在经过约20个小时在轨飞行后,作为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载荷组合体里的“乘客”之一,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与其乘坐的“太空摆渡车”远征-1A成功分离,在东风着陆场降落。

此次跟随长七火箭首飞的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属于新一代载人飞船,这是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的首次试验飞行,表明新一代载人飞船前期研发工作已经启动。

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是我国未来载人深空探测任务关键产品。此次飞行试验验证了我国新一代多用途飞船返回舱新气动外形,突破了航天器可重复使用设计、验证及评估技术,新型金属材料产品也经受住了苛刻返回环境的考验。这标志着我国载人深空探测技术迈上了新的台阶,为未来载人深空探测任务奠定了基础。

此次执行任务的多用途飞船返回舱是正式型的缩小版,身高有2.6米,重约2.8吨,它呈倒锥形,像一颗“子弹”。其承担了我国首次在轨获取返回舱自由飞行气动数据,首次探索可重复使用设计、验证及评估技术,首次验证新型金属材料性能及制造技术等使命。

据了解,返回舱主要包含基础结构和电子产品两方面。舱体采取了“金属结构+防热结构”的双层设计方案,其防热结构可拆卸。这样做不仅将节省大量的运营成本,还将缩短研制周期。返回舱还使用了多台随神舟飞船飞天后返回的设备,技术人员经过充分的检验、测试,“复活”了这些返回的设备,让它们成为此次返回舱的组成部分。

多用途飞船返回舱项目技术负责人杨雷介绍,新技术是实现多用途返回舱安全可靠的“命门所在”。“虽然我们在地面会通过模拟仿真、实物检验、风洞试验等多种手段验证,可都不如上天飞行试验准确。”他说。安全着陆则是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试验任务的最后一根“接力棒”。

返回试验舱的气动外形是未经在轨飞行验证的全新设计。主降落伞能实现360度开伞功能,技术人员考虑到返回舱在再飞行中可能出现小头朝前、大头朝后的俯冲姿态,采用安装超声速稳定伞,增强主降落伞系统开伞的可靠性。

充气张开的超声速稳定伞像一顶保驾护航的“小黄帽”,半球形的“头顶”和连接带拖曳着多用途飞船返回舱。一旦出现“掉头”现象,超声速稳定伞可凭借风力矫正返回舱的飞行姿态,从而保障主降落伞的正常工作。

我国新一代多用途飞船将再添利器,整体性能将实现跃升,除了和神舟飞船相比,可以搭乘多一倍的航天员,还能到达更远的深空,满足未来载人登月、载人探火等任务,足以和美国正在研制的多用途乘员飞行器MPCV、“龙”飞船、乘员空间运输飞行器CST-100以及俄罗斯未来载人运输系统PPTS等媲美。

《中国科学报》 (2016-06-27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研究生学位论文如何顺利通过外审和答辩
“超级显微镜”,深度探索微观世界 《自然》一周论文导读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