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千里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6-24
选择字号:
柔软舌尖临“大考”

 

《肉食美学与素食歧视》,陈沐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

■郑千里

收到陈沐博士快递赠我的新著,一看书名《肉食美学与素食歧视》,我觉得这本书应该有意思,将已洗好的午餐青菜搁置,就先翻阅起书来。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归类科学人文书系,即可视为科普书籍,亦可视为随笔专论。分两大板块,谈饮食健康的“停杯投箸”七篇,论生态环境的“草木虫兽”七篇。我认真地品读书中收入的篇什,其精雕细刻、引经据典,似乎有点像论文;其信马由缰、娓娓道来,又有点像漫话。

先援引作者书中一段话:“祖先们在漫长的历史上,已经将所有适合食用的动植物驯化或者种植了,因此到现在仍属于‘野生’的动植物,多半意味着某种危险的禁忌。”“如果跳跳鱼吃了海水中有毒的藻类,也会在体内积累毒素。人若食用这样的鱼,毒素则会进入人体。不过我猜测,这样的警告并不会在现实层面产生任何威慑力——对一个有着‘拼死吃河豚’之传统的国度,这点毒算什么?”

这段文字厚重、辛辣、老到。若不是我认识作者,知道她是位多少有点腼腆、有点稚气的女青年,在我早年印象中,她甚至还有点不谙世事。读到她这一段文字,真会误以为作者是位饱经沧海的老者,甚至是位善于讥讽挖苦、有点“尖酸刻薄”的老者。

我认识陈沐,是七年前在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硕士毕业刚工作不久的她,受植物园主任陈进的委托,负责我在植物园采风写作的联络与协调——植物园刚从四A级景区晋升为五A级,是很好的访问契机。过后她赴京攻读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博士学位,我亦见过她两次,且读过她多篇发表在《中国科学报》及科学网上的美文。她博士毕业在山东工作,不久就有《肉食美学与素食歧视》问世,这本著作委实值得一读,值得我学习并向她道贺。

类似“拼死吃河豚”,这样的鲁勇无畏、视死如归,究竟是吾国吾民的劣根使然、痼疾使然,还是遗传千年的文化基因使然?

我们豁出去了,十余年前什么不敢吃?2003年初夏时节,因一场SARS突如其来在神州的暴发,人们已检讨了许多,无需我此文再赘言。现如今,我们究竟该如何吃、如何保障餐桌的绿色、吃得更健康、更营养;我们该如何与草木虫兽为邻,与近邻如何友好相待、和平共处,则是2003年至今,这十几年来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

停杯投箸不能食。“苏丹红”“地沟油”“镉大米”“毒生姜”“瘦肉精”“皮革奶粉”“三聚氰胺奶粉”“孔雀石绿”……食品安全中有诸多隐患,防不胜防。什么食物可以绝对放心,能安全又健康地吃到肚子里?专家学者对此设问,绝不是杞人忧天;黎明百姓对此诘问,绝不是庸人自扰。我们敏感的味蕾、我们柔软的舌尖,虽然在以往的岁月里已锻炼得无坚不摧,但也正临一年一度的暑期大考——我收到这本新书时,全国数百万考生厉兵秣马,正准备迎接就要到来的高考。

草木虫兽生态链。我因多次到云南访问,与陈沐一样,曾经目睹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周边有越来越多的人在采矿,生态环境堪忧;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仍被砍伐,被疯狂的橡胶林所侵蚀占据……值得欣慰的是,随着前些年国家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草木皆有情、退耕待还林、“雕”虫非小技、寿(兽)应比南山……这些新的生态环境理念,顺应当今时代的潮流,正逐渐深入吾国吾民之心,成为共同的理念,成为理应的共识。

我素来喜欢原生态的乡村,喜吃新鲜空心菜、地瓜叶、嫩豆腐以及近海捕捞的海带等。这些物廉价美、相对绿色的食品,比起鸡鸭鹅肉更容易勾起我的馋虫。读《肉食美学与素食歧视》,内心产生共鸣自然而然,也就有了写这篇文章的冲动。

《肉食美学与素食歧视》这书是32开本,很小,但饮食安全和身心健康的立意很大;这书只有156页,很薄,但普世价值和人文关怀的期冀很厚。

但我的问题随之而来:受她这本书内容包括书名的影响,我那天中午准备动手午餐时,竟然犹豫了好一阵:我究竟是该吃荤还是该吃素?荤和素混搭的合理膳食究竟该是啥?这顿午餐如果有剩余的饭菜,该怎么妥当地处理厨余?

《中国科学报》 (2016-06-24 第6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第一颗被证实有大气层的行星出现了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