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志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6-8
选择字号:
西北粉垄小麦增产了

 

秦志伟摄

■本报记者 秦志伟

进入夏收季节的西北地区,麦浪涌动,农民正喜收小麦。6月5日,在广西农业科学院组织下,来自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陕西渭南市农业局等单位专家对由广西五丰机械有限公司和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等单位实施的“陕西省富平县小麦粉垄高效栽培示范”项目进行现场测产验收。

测产结果显示,西北地区的陕西省富平县曹村镇首次应用粉垄农业技术种植小麦,亩产527.26公斤,比同一块地同等条件管理的传统耕作种植每亩增产121.37公斤,增幅达29.9%。

据介绍,该项目于2015年10月利用广西五丰机械有限公司研制的自走式粉垄机械,进行粉垄耕作35厘米左右,对照为传统旋耕,耕作深度约18厘米,当年10月20日播种,粉垄与对照的施肥水平、田间管理措施一致,均按当地生产水平进行管理。

“机器绝对好,走过之后不用再平地,机器还不压地。”站在自家即将收割的麦地,富平县曹村镇大渠村村民翟新社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讲述种植前的情景,而让他更欣喜的是粉垄过后小麦的长势“一片比一片美”。

《中国科学报》记者在现场看到,粉垄种植小麦,植株健壮,生长后劲足,收获时还表现出青枝腊秆,长相比常规种植的占明显优势;从土壤剖面来看,粉垄种植小麦的土地,松土层仍保持在20厘米,常规种植的土层只有13厘米,而且粉垄种植小麦根系发达且有一定数量的白根,表明其活力强。

“富平县粉垄种植小麦获得高产,再次证明粉垄农业技术能使土地深耕深松,保水保肥,是作物增产、农民增收、生态增益的有效途径。”验收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宋松泉表示,这种不用新增投入即能保证增产增收的农耕新技术是一项重大发明,也是陕西这片干旱少雨的土地所需要的新技术,它能使天然降水贮藏在疏松的土壤之内,从而让一滴水生产出更多粮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张保军、渭南市农业局总农艺师吕鹏等专家,在讨论田间验收意见时,对粉垄技术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粉垄可活化土壤,使其保水性能提高;提高小麦群体质量,亩有效穗、根系群体数量和生物产量提高;粉垄小麦生长后劲足,延缓衰老,灌浆期延长,这几点因素是粉垄种植的小麦能够大幅度提高单产的关键。

“对于西北来说,水分对农作物的生长显得尤为重要。”测产结束后,一行人拜访了我国旱地农业领域的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仑。他表示,评判一项技术的好坏,一是看它当期增产效果如何,二是看它是否有持续性。

粉垄农业技术在小麦上的应用增产效果明显。此前,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区划研究所在河北吴桥县曹洼乡前李村建立粉垄栽培连续试验,2011年粉垄深度30厘米,第二茬小麦亩增128.32公斤、增幅34.2%,第四年种植小麦仍亩增141.59公斤、增幅32.57%;2013年河南省农科院在温县实施粉垄(深度30厘米以上)种植小麦,经该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验收,平均亩产565.71公斤,比对照亩增131公斤、增幅达30.13%。

在测产验收现场,粉垄农业技术主要发明人、广西农科院研究员韦本辉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粉垄农业及其技术体系,是一种回归自然,不需要增加化肥农药施用量和灌溉用水量及人工投入量就能增产提质保水的技术。8年来,其具备深耕深松而不乱土层、保水增氧增温淡盐、不受区域限制、利于作物稳定增产等优点,已在全国20个省和20多种作物上应用并得到验证。“粉垄农业及其技术理论体系可为当下的中国农业破题。”韦本辉说。

《中国科学报》 (2016-06-08 第8版 区域)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