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文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5-27
选择字号:
科普书刮起“简约风”


 

▲《万物简史》,[美] 比尔·布莱森著,严维明、陈邕译,接力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极简人类史》,[美]大卫·克里斯蒂安著,王睿译,中信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


 

▲《人类简史》,[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著,林俊宏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

 

▲《时间简史》,[英] 史蒂芬·霍金著,许明贤、吴忠超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

■本报记者 张文静

从长期位列各大科普书畅销榜的《时间简史》《人类简史》《万物简史》,到最近一经出版便引起人们关注的《极简宇宙史》《极简人类史》,一直以来,简史类科普书似乎格外受到人们青睐。

在科普书领域,这股“简约风”是如何刮起来的?又会给人们的科普阅读带来什么影响呢?

浓缩笔墨书写科学故事

如何用短短200页的内容,勾勒出人类10万年的发展图景?《极简人类史》一书给出了答案。

顾名思义,《极简人类史》是一本简明扼要的书。该书作者、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历史学教授大卫·克里斯蒂安从宇宙大爆炸开始讲起,将视角聚焦于人类自身发展的故事。他不受限于某一个具体的历史议题,而是将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化学、宇宙学等诸多学科融入到全球通史的研究中,构成一个单一的、连贯清晰的历史叙事。

大卫·克里斯蒂安这种独特的讲故事的方法,被称为“大历史”的叙述方式。正是基于这种方法,他得以在较短的篇幅中,讲述了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并对人类的未来命运作出了思考。

这本刚刚在国内出版的《极简人类史》,其实写于2007年,最初是《宝库山世界历史百科全书》的前三章概述,因为太受读者欢迎而单独成册。

比尔·盖茨是《极简人类史》的粉丝之一。另一本书名与之类似的《人类简史》,同样受到他的钟爱。最近,在比尔·盖茨发布的夏季阅读书单中,《人类简史》就位列其中,这本书也曾经受到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的大力推荐。

与《极简人类史》一样,《人类简史》主打的也是简约风格。全书只有几百页的篇幅,不到四十万字,却从七万年前的人类历史写起,一直写到今天,并且加入了对未来社会描述和远景推测。这本书的出版,让其作者、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历史系教授、被誉为“怪才”的尤瓦尔·赫拉利在国际上一举成名。

既有史实,也有思考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嘉麒近来也读了一些简史类的科普书,包括《地球简史》《信息简史》等。其中,最让他印象深刻的同样是这本《人类简史》,在出差时经常随身带着、随时翻翻。

“这本《人类简史》,从农业文明开始写起,一直写到现代人类,而且对人类的未来有着深入的思考,作者把人类进化、发展的过程,与自然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内容宏大,又有高度。”刘嘉麒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在《人类简史》一书中,尤瓦尔·赫拉利把人类的发展进程分为“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人类的融合统一”“科学革命”四部分。在他看来,在数万年的历史之中,人类只上演了这样四场大戏,其他历史学著作讲述的历史大事件和大人物,在他看来,不过是小片段和小人物,并不具有影响人类命运和前途的决定性意义。

人类进化本是一个深沉又严肃的话题,但尤瓦尔·赫拉利把它变成了文字上的推进和画面的跳动—— 一只猴子在树上蹦跳,然后在草原上行走,后来他穿上了衣服,和一大群人一起走进了一栋栋摩天大厦,走进了社会的每个角落,变成了你和我。

然后是未来。从他的角度看,未来人和机器是相互融合的。人类现在的情绪活动是通过手机完成的,人类正在与手机融合。但这并不是强迫融合,而是人们在生活中作的决定。所以,未来人和机器不是你死我亡,而是人与机器融合。但人与机器要有一个红线,这个红线在哪里,需要我们考虑。

这些思考也是刘嘉麒尤为赞赏这本书的地方。“《人类简史》除了写历史事实之外,还提出了好多问题。比如,转基因、克隆、机器人、病毒等与人类密切相关的议题,到底会对人类发展产生什么影响?人类发展进步,但是否同时也在摧残自己?包括人类超负荷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等等。”刘嘉麒说。

与一般自然科学领域的历史书不同,简史是对宏大内容的超浓缩。刘嘉麒认为,这也对读者和写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阅读这些简史需要相关知识的积累,积累不够可能无法理解书中的内容,更没办法思考作者提出的那些问题。”刘嘉麒说,“另一方面,简史并不好写。如此繁多的内容要浓缩起来,要下相当大的功夫。还要把每一个片段和章节,用自己的逻辑贯通起来,让它们相互之间有联系、不孤立,这需要作者拥有厚重的知识积累和深刻的思想。”

如今这些长居畅销榜的简史类书籍,大多是由国外引进、翻译的。对此,刘嘉麒也深有感触。“自然科学方面的简史,能把自然科学与人类发展联系起来书写的,国内原创的确实比较少,质量上也有差距。科普是通俗化,而不是庸俗化。让专业人士读起来不觉得庸俗,让非专业人士能读懂,这是科普书应该做到的,写自然科学领域的简史书,也该如此。”刘嘉麒说道。

简史不是灵丹妙药

“如今在市面上比较畅销的这些自然科学领域的简史书,都是普及性的著作。这与历史研究领域原本所指的简史,含义并不一样。”提到这类简史书,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主任刘兵首先向记者解释道。

“在历史研究领域,简史原本只是就其精练程度和篇幅而言的。简史的‘简’不是简单的意思,而是有简约、简略、凝练的含义。所以,原本的简史并不一定是一种普及性的著作,反而可能是专业性、学术性更强的著作。因为要把历史写得简明扼要,就需要略去很多内容,可能会更难懂。”刘兵进一步说,“但是,近些年来,可能受到《时间简史》的影响,实际上后来进入大家视野,甚至成为畅销书的简史类著作,已经与原来不同了,这些简史中的‘简’更与汉语中的普及、简单化的意味联系在了一起。”

在这些简史书的宣传语中,往往特意说明能让读者快速读懂某个领域的历史。比如,《极简人类史》就称,这本只有短短200页的小书,能够帮助读者“快速读懂人类10万年发展进程”。

对此,刘兵却表示了自己的担心。

“如果站在读总比不读好的角度,让大家读一些简史当然是有好处的,有这样一种类型的书存在也是挺好的。但需要提醒读者的是,不要认为,只要读了某个领域的一本简史,就足够了。”刘兵说。

在刘兵看来,这些自然科学普及类的简史,篇幅一般都不大,一种可能是,作者只能把历史“割肉”,略去很多内容,这样的代价就是,读者获得的知识便不那么系统和全面。“另一种可能是,作者还想要把史实说得全面,就需要将语言进行精练和压缩,这样一来可能又会使得读者难以看懂。当然,有些作者的表达能力很强,表达方式合理,但一般来说,简单并不意味着好懂。”刘兵说道。

“同时,因为有畅销书在前,国内外出版界可能会模仿、跟风,而现代人阅读精力又很有限,懒得去读大部头,这些可能也是促成当下‘简史热’的原因。”刘兵说,“所以,还是那句话,抱着读比不读好的想法,当然可以去读。但我们也不必对简史抱有特殊的幻想,认为只要发现了简史这种形式,就可以给传播带来奇迹了。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让人们又偷懒又能有收获的,简史也不是灵丹妙药。”

 

《中国科学报》 (2016-05-27 第6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第一颗被证实有大气层的行星出现了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