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4-29
选择字号:
肿瘤穿刺会“拔出萝卜带出泥”吗

 

■本报记者 张思玮

“穿刺的针,在体内戳来戳去,会不会把肿瘤细胞带到其他部位,加速肿瘤的转移呢?”这应该是绝大多数的肿瘤患者在进行穿刺之前,都会有的疑虑。

临床上,患者如果在检查中发现内脏器官长了肿块,首先需要做的就是鉴别肿块的性质,也就是区分到底是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而通常这种鉴定的“金标准”就是病理活检。

“所谓的穿刺病理活检,就是通过一根能够抽吸的细针,经过皮肤,穿刺到肿块部位,抽吸到一点组织后,再将针退出体外,通过显微镜下进行读片鉴定。”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钟定荣教授表示,肿瘤的性质直接决定治疗方案制定。

据国内文献报道,穿刺的确会有可能导致肿瘤转移,概率大概在0.07%~2.33%。

“这只是一个很低的概率。”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刘婧表示,不同肿瘤类型、穿刺针的型号、穿刺的次数都会影响到肿瘤转移的概率。

比如,同一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就可能容易出现针道转移;如果直径越大的穿刺针,越容易出现针道转移;穿刺的次数越多,中招的概率也会越大。

不过,随着当代医学技术与理念的发展,也有专家认为,因穿刺导致的肿瘤转移应该不可能发生。

“现在的穿刺针头越来越小,并且穿刺之后,诊断结果很快就能指导治疗,再加之,目前都是在影像学引导下进行穿刺,准确率越来越高。”北京医院普外科刘燕南告诉记者,他们医院还未发生因甲状腺癌穿刺导致癌细胞扩散或转移的情况。

那么,除了用穿刺的办法甄别肿瘤的性质,还有其他的办法吗?答案是肯定的。

比如通过镜检(纤维支气管镜、胃镜、结直肠镜等),将探视镜头及组织钳放入人体的管腔,然后通过直视下钳夹的方式来获取组织,根本没有穿刺这个步骤。此外,还可以通过抽取患者血液、尿液等,检测相应的肿瘤标志物等方法,再结合临床医生的经验,来确定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

不过,采访中,专家还是提醒,千万不能因为担心发生肿瘤转移而放弃穿刺检查。

“尽管肿瘤标志物、超声、核磁等,都可以为肿瘤的诊断带来更多的证据,但是只有病理才是最可靠、最直接的证据。”刘婧说,即便发生了肿瘤转移,或许也不能完全归因于穿刺,因为很多恶性肿瘤的转移往往是在“悄无声息”中,隐藏在血液和淋巴管中。

此外,从患者心理出发,一旦在检查中发现了“问题”,患者或者患者家属也希望尽早知道肿瘤的性质,减轻心理负担。

“相比盲目的诊断与治疗,穿刺检查可以更好地帮助医生在最短时间内作出最明智的治疗决策。”刘婧说。

链接:

肿瘤转移是怎么回事?

肿瘤转移是指恶性肿瘤细胞脱离原发部位,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跑”到其他地方,或直接脱落到其他器官上,继续繁殖生长,形成同样性质的肿瘤。从理论上讲,对癌组织的任何刺激,包括针刺、切除、活检或其他检查,以及麻醉药物注射,甚至用力揉搓和挤压等,都会使癌细胞脱落,进入血液造成血道转移。

约50%的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中,的确可检测到癌细胞。癌细胞虽然可以进入血液,但在血中难于存活,因为患者在癌细胞的刺激下,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当癌细胞进入血液后,首先遇到的抗体会降低其活性。细胞免疫系统也会放出大量的淋巴因子将其杀死或杀伤。即使部分肿瘤患者的血液中存有癌细胞,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形成转移癌。只有当机体免疫机能降低,或是脱落的癌细胞过多,超过了机体自身清理能力的情况下,漏网的癌细胞才会在机体某些部位“落户”,从而生长为转移癌。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

本期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

《中国科学报》 (2016-04-29 第8版 生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