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鸣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4-29
选择字号:
“小弟弟”找“老大哥”学放卫星

 

■李鸣生

【尽管中国专家们见到的只是火箭的一个脑袋,但毕竟是第一次见到了苏联的火箭,所以非常兴奋,看着看着,双脚便情不自禁朝着火箭的身边移了过去。】

从北京飞往莫斯科的图-104国际航班起飞的时间,是早上8点。此时秋色正浓,暑气已消,有风有云,还有偶尔划过天空的几声鸽哨。但就是没有雨,没有太阳。

20世纪50年代的莫斯科,是全世界无产者向往的“麦加”,更是中国膜拜的圣地。于是历史选择了1958年10月16日这一天,由中国专家赵九章、卫一清、杨嘉墀、钱骥和翻译杨树智五人组成代表团,专程飞往莫斯科,向“老大哥”学习怎样放卫星。行前,因担心“老大哥”会留上一手,不肯传授“小弟弟”放卫星的秘诀,聪明的“小弟弟”便选用了一个再中肯不过的名义——中国科学院高空大气物理访苏代表团。而代表团的团长,便是赵九章。

莫斯科的秋天,与中国火一般的“大跃进”气氛相比,至少凉了十倍。中国代表团的飞机降落莫斯科后,在苏联专家的陪同下,几辆黑色的小轿车载着他们很快驶向了高尔基大街。片刻,小车停靠在了位于高尔基大街中部的北京饭店门前。中国代表团刚刚住进房间,屁股还未落座,便迫不及待地问了苏方负责人安德烈一句:“啥时可以参观卫星?”安德烈很有分寸地笑了笑,然后安慰似地说:“考察和参观的日程我方已有安排,明天大家就可以开始参观了。”

当晚,中国专家们难以入眠。大家很想睡,却睡不着,一直躺在床上“烙烧饼”。后来干脆披衣下床,一起聚在阳台上。莫斯科秋天的深夜,寒气袭人,也不见月亮,只有几颗星儿挂在天上。饭店很静,高尔基大街也很静。五位专家靠在阳台上,本想说点什么,又怕打破了这异国的宁静,结果还是什么也没说,只是各自望着苏联的天空,心里想着中国的卫星。直到凌晨两点,才回屋睡去。

第一天,中国代表团参观了苏联天文台;第二天,参观了空间电子所;第三天,参观的是老鼠试验生物舱。此后一个多月,还先后参观和考察了莫斯科展览馆、科技展览中心以及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所等单位;同时也看了磁强计、质增计等空间物理探测仪和振动、冲击、加热等空间环境试验设备。非常遗憾的是,因“保密的原因”,许多核心内容和场所并未让中国代表团看。

平心而论,苏联对中国代表团的这次考察,尽到了一个“老大哥”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用专家杨嘉墀后来的话说,该看的都让看了。但作为1958年的中国代表团,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在所难免。于是赵九章在一次晚饭后的散步中对安德烈说:“安德烈先生,在这两个月的学习考察中,我们从贵国学到了不少宝贵的成功经验,我们深表谢意!不过,你们能否尽快安排我们看看卫星设计研究院和卫星发射场,以便让我们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回国后好让我们的人造卫星也尽快上马。”安德烈说:“你们的心情我理解,但这个要求我还得请示上级有关部门,等有了明确指示,我再作安排。”

两天后,中国代表团果然有了新的安排。这天上午,中国代表团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了苏联中央气象局火箭大厅。大厅中央的一个平台上,躺着一枚探空火箭的头部,直径大约一米左右。五位中国专家被指定站在距火箭三米远的地方,听苏联一位专家介绍火箭的有关情况。尽管中国专家们见到的只是火箭的一个脑袋,但毕竟是第一次见到了苏联的火箭,所以非常兴奋,看着看着,双脚便情不自禁朝着火箭的身边移了过去。“同志们,请留步!”苏方人员急忙上前加以阻止,并婉言解释说:“按上级有关部门指示,今天的参观,没有接触火箭内部系统这项内容。”中国专家们只好退回原处。杨嘉墀后来说,其实我们是想凑过去瞧瞧火箭的内部结构和控制系统到底长得是个什么样子。

参观结束,中国代表团回到饭店,兴奋之余又多少生出一些失落。此次苏联之行,考察期限眼看将尽,却连卫星的影子还没见着。怎么办?刚刚建立的新中国亟待腾飞,火热的“大跃进”年代需要卫星,若就此打道回府,怎么交代?最后中国专家们一致商定,通过大使馆向苏联政府有关部门反映一下情况,要求给代表团再扩充一些新的考察内容;同时,赵九章又找到安德烈先生,希望能尽快安排一次考察卫星和发射场的活动。

但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苏方没有明确回音。而这时的中国代表团,并不知道中苏两国领导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但从苏方工作人员那闪烁其词的谈话内容和躲躲闪闪的眼神中,他们又分明感到,这次想看“老大哥”的卫星和发射场,看来是不可能了。很快,苏联有关部门向中国大使馆作了正式答复:中国代表团的这次赴苏考察,不便安排卫星研制和发射场区等考察内容,希望中方给予谅解。

为期七十天的考察转眼即逝。中国代表团离开莫斯科的前夜,几位苏联专家以朋友的身份,邀请中国五位专家共进晚宴。这是一顿充满了温情与真诚的晚宴。迷人的吊灯,飘香的伏特加酒,还有满桌子各种丰盛可口的俄罗斯风味食品;再加上几位苏联朋友所在的研究所与中国都是对口协作单位,他们曾在中国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与赵九章、杨嘉墀等人都有较深的友情,所以在这离别之夜,中苏专家们欢聚一堂,开怀叙旧,晚宴便有了一种宽松和谐的情调。

不过,几杯酒下肚之后,中国专家们还是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了对此次考察的遗憾之情。苏联专家们对此心中有数,却尽量避开这一敏感的话题。他们谈中国的长城、故宫,谈北京城里的甜酱、烤鸭、葫芦串,就是闭口不谈卫星、火箭。但晚宴行将结束之际,许是酒精的原因,苏联专家们还是谈到了卫星。他们对中国专家说,发射卫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除涉及技术领域外,还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据苏联的经验,建议中国代表团回国后,不要一开始就搞卫星发射,而应该从探空火箭搞起。这样会更现实一些,也更有把握一些。

第二天,在淡淡的晨雾中,中国代表团带着几分满足也带着某种遗憾,登上了从莫斯科飞往北京的飞机。临别时,中苏专家们相互握手、拥抱,彼此谁都不说什么,但谁都明白对方想说什么。

(本文节选自李鸣生“航天七部曲”之《走出地球村》,该书是第一部也是迄今唯一一部书写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上天全过程的长篇纪实文学。)

《中国科学报》 (2016-04-29 第7版 作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