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华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12-2
选择字号: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地球脉动:前所未见的自然之美》[英] 阿拉斯泰尔·福瑟吉尔著,人人影视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

■陈华文

地球,这个蓝色的星球,昼夜不息地运转着,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俯瞰,地球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星球,然而是一个伟大的星球:因为自46亿年前诞生以来,不仅孕育了生机蓬勃的生命,还催生了光辉的人类文明。人类与其说要对地球感恩,还不如说对大自然心怀敬意。《地球脉动:前所未见的自然之美》这本书,以优美深刻的文字和精湛细腻的摄影作品,饱含深情地叙述了地球的辽阔与壮美。

英国广播公司(BBC),历来以摄制生态自然类纪录片见长,其历时四年摄制的——《地球脉动》,通过先进的航空监测技术以及超高清的拍摄手法,用镜头记录下了地球上那些如诗如画、令人惊叹的神奇美景。本书是纪录片《地球脉动》的同名图书,从科学与艺术的双重维度,对地球进行了详细的多层描绘。书中,从纪录片中精选了400多张震撼人心的图片,记录了非洲动物的迁徙、茂盛幽深的丛林、复杂叵测的洞穴、雄伟险峻的高山等图景。需要指出的是:《地脉脉动:前所未见的自然之美》一书,不是同名纪录片的复制品,而是夹叙夹议,很多生态自然观进行了充分的表达,这和纪录片的“公共性”特征颇有不同。

森林如同人体的肝脏,决定地球机体的健康。本书第三章“富饶丛林”中说道,森林并不是在地球的任何地方都会出现,而有着自身的环境需求。认识、了解森林,有一个基本概念,就是“森林线”。概括地讲,森林线是山地森林上限连续不断的森林分布界线。超过此界线,被适应高寒、风大的高山灌丛和草甸所替代,森林线在低、中纬度的高山上明显。而决定森林线的有许多因素,其中温度、水分和风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树木正常生长所需温度在0℃~50℃范围。在此范围之外,乔木的生命活动将受到限制。在高山之巅,由于温度过低或低温时间太长,乔木就很难生长。有些原是乔木型的树种,也可能变成为灌木型。

森林是一个如梦如幻的多彩世界。加拿大是森林覆盖面最多的国家之一,本书中指出,加拿大丘吉尔港附近的森林线上,北边是北极的苔原,南边则是稀稀拉拉、杂乱丛生的小树。如果往北走,则是皑皑白雪,但是往南走,树木会变得越来越高大,越来越密,在大约40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生长了繁盛茂密的森林,全球三分之一的树木生长在这里。没人能算清楚在那片大地之上,到底有多少种树、多少棵树。世界各地的森林,都有各自的形态,并且每一座森林都有自身的特色。

人类和树木比较,无论是在生长的高度、生存的时间长度方面,都无法相提并论。如,世界上最高的树,是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棵红杉树,高度达到112.8米;世界上最古老的树,同样位于加利福尼亚,一棵名为狐尾松的树,已经存活4700年,比埃及金字塔的历史还古老。地球上,平原覆盖了四分之一的面积。丰饶、广阔无垠的土地,则依赖牧草提供养分,而草原又供养丰富的野生动物群。除了南极洲和北极洲外,各大陆上都有草原,从炎热的非洲大草原延伸到寒冷的北极苔原,从一望无际的北美大草原到高茎草丛生的南美潘帕斯草原,从肥沃低洼的印度冲击平原到中国青藏高原,草原都是生态环境的平衡者。尤其是中亚,拥有全球三分之一的草原。无垠的草原,也是地球上的物产富饶之地,集聚着庞大的动物群落。本书中谈到,150万头的牛羚“集结”在东非的塞伦盖蒂草原,多达200万头的驯鹿在北美苔原生存,而在蒙古大草原上,则有200万头“漫步”的羚羊。从统计数字上来看,草原上的野生动物种类多、数量多,但是草原生态也非常脆弱。目前,人类在建设自己的家园之时,同时也要保护好草原。若草原环境遭到破坏,人类也无安宁之日。

与平坦开阔的草原相对应的,则是雄伟的高山。地球上的山脉无数,但是每条山脉都有不同的特征,这是地质演化的原因造就的。尤其是喜马拉雅山脉,拥有很多世界之最:最高的山、最高的走道、最深的山谷以及生存在海拔最高区域的动植物。本书中认为,“喜马拉雅山是地球上最宏伟的景观”。地球上的屋脊,在古老的过去则是一片汪洋大海。在恐龙独霸地球的时期,印度板块在南半球自由漂移,大约7000万年前,它越过赤道,最终和亚洲大陆相撞。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推进,两块大陆的边缘相互挤压并重叠,最终形成喜马拉雅山脉。喜马拉雅山蜿蜒曲折,囊括了两块大陆古老的岩石,而更多的则是曾分隔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的特提斯大洋的沉积岩。读完《地球脉动:前所未见的自然之美》,掩卷沉思,可以充分感受到地球上的任何角落,都可以看到动人心魄的美丽。在群山之巅、在茂密的森林、在奔腾的江河、在浩渺的海洋,大自然都展示着无言的魅力。当前,人类工业化进程在迅速推进,地球之美也受到人为的挑战。留住地球之美,其实也是在严守人类的生存底线。

《中国科学报》 (2016-12-02 第6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