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她走了,留下一片光明 |
——追记安徽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盛黎明 |

盛黎明
■本报记者 陈彬 通讯员 夏利明
2015年12月30日,已饱受病魔折磨的安徽农业大学教师盛黎明在志愿者捐献角膜申请登记表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今年1月2日,在与癌症抗争了2年零8个月后,盛黎明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在去世前,盛黎明已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台上辛勤耕耘了16年。她用自己短暂的一生,为大学生讲述了一堂最生动的人生课程。
“把能用的器官全捐献出去”
“生病以来,给予我帮助的人太多了,我想把身上能用的器官全捐献出去。现在全身都是癌细胞,只有眼角膜还能用,我想把它捐出来……”2015年12月28日晚,盛黎明与她的亲人这样商量。她说:“希望能给两个孩子带来光明。”
时间回到2013年。那一年,35岁的盛黎明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医生断言她“撑不过8个月”。但她却凭着乐观的心态,一直与病魔抗争。只要病情稍有好转,盛黎明就会走上讲台。当大家看望她时,她说:“只要站在讲台上,看到我的学生们,我就感觉不到身体的病痛了。”
“她的思政课教育不仅在课堂上传递,更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中。” 安徽农业大学思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韩弥明曾经和盛黎明是同事,在他的印象中,盛黎明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心里始终想着他人,不愿意给他人多增添一分麻烦。
同事们知道盛黎明的身体状况后,都想尽力帮助她,但她却坚持不让其他老师代课,“尽量不给大家添麻烦”。有一次,同事李华华看她上楼很吃力,便提出和她交换教室,让她到较低的楼层上课,她坚决不答应,“我还能坚持”。
“2015年开学上班后,盛老师拄着拐杖敲开每个办公室的门,对大家给予她的关心一一表示感谢,病魔缠身时,她依然时刻心怀感恩……”该校人文学院老师张大和说,“盛老师在课堂内外传递出的积极、乐观、坚强、大爱,是留给所有师生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最遗憾的是不能再上课了”
盛黎明的教师生涯开始于1999年夏天,年仅21岁的盛黎明来到安徽农业大学,为学生们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记得第一次上她的课,上完后我迫不及待地给她发了一条短信,‘您的课让我第一次有了上大学的感觉!’”2011级包装工程专业岳书威回忆盛黎明上课的情景时说道,她讲课风趣幽默又逻辑清晰,没有填鸭式的灌输,而是以各种各样的人生经历给学生启发。“她讲她一米八几的做厨师的老公,讲她的大宝二宝,讲她的第一届学生,讲她评职称的经历,讲她如何处理摔倒老人的问题……有很多已经记不清,但是那个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微胖的身影,却永远挥之不去。”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好的教学效果来源于她的责任与执着的追求。“从学生的角度去备课,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播放教学视频、课堂小组讨论、做案例分析……”为了上好每一节课,盛黎明不知花费了多少心思。11次的评教优秀,给了她最好的回馈。
“考虑到盛老师的身体状况,生病后的一个学期没给她安排课程。开学前一天,她拄着拐杖来到我办公室,请求再给她安排一门课。” 人文学院教学秘书张仁玲话没说完已经哽咽,“她的眼睛里充满了渴望,甚至是在求我了。”
盛黎明留恋着课堂,眷恋着她的学生,这份爱也感染着学生们。看到年迈的老父亲送盛黎明上课,同学们自发组织起来,帮着把她背到课堂;看到盛黎明病弱的身体,同学们搬来了椅子;看到盛黎明生病在床,同学们就轮流去看望……
“作为一名教师,她心里始终装着学生,始终恋着课堂……”该校人文学院副院长方章东说,即使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感到最遗憾的依然是“不能再给同学们上课了”。
“真正能永恒的,是传承”
听说盛黎明病重的消息,远在西藏工作的该校毕业生牛群隐约中有种不安,他随即定了赶往合肥的车票,“在火车上奔波了43个小时,到达蚌埠时,却看见了盛老师离开的消息……”
说到此,这位20多岁的小伙子,使劲咬着嘴唇,努力把眼睛望向天空……
遗体告别仪式上,西藏、杭州、蚌埠等全国各地的学生自发前来,为他们心爱的盛老师送上最后一程。盛黎明生前的同事、亲朋、学生以及自发前来送行的人们,组成了几百米长的队伍……
“上盛老师的课是十年前了,我几乎每节课都没有缺席,笔记做得少有的完整,现在还留在身边,算作一个纪念吧!”
“记忆中和您说话的机会那样少,但您的每句话都使我真心地更喜爱您。您不只是我短短两学期的老师,您的坚强我一生都会学习。”
“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去。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的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我曾想过在生死之间什么才能永恒,如今,盛老师的离开让我明白,真正能永恒的,是传承。盛老师的乐观、向上从课堂出发,向生活渗透,点点滴滴传授于我们,如此永恒。”
……
盛黎明就是这样悄然离开了她不舍的课堂,离开了她牵挂的学生。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她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没有更多的骄人业绩,只有很多学生多年后依旧记着她的名字,依旧记着她那充满智慧的课堂和灿烂的笑容……
《中国科学报》 (2016-01-14 第6版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