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琪 贺晓航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6-29
选择字号:
十年携手做好化肥

 

科研人员到田间地头考察新型化肥的效果。

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探索适合未来农业发展趋势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报记者 杨琪 ■贺晓航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技术生物研究所与河南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环境友好新型化肥研发及创新平台建设”二期重大联合攻关项目在河南新乡正式签约。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江海河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和“率先行动计划”方针指导下,合肥研究院将推进技术转移转化作为重要目标。“心连心作为高效能化肥产业的领跑者,企业精益求精的态度与科研工作者追求真理的精神相吻合,我们期望双方在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追求下,通过共建机构、研发队伍融合等方式,让合作跳出项目层面走向深化,齐心推进这项利国利民的好事。”

心连心董事长刘兴旭告诉记者,未来化肥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探索适合未来农业发展趋势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科技给力竞争力

目前,整个化肥行业都面临着产业升级问题。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消耗了世界三分之一的化肥,单位面积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7倍,而每公斤养分所增产的粮食却不及世界的1/2。以尿素产品为例,产量占氮肥60%以上,普遍存在利用率低下、缓控释尿素成本高等问题。

心连心是我国尿素产能最大的企业之一,2011年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签订了研发新型控失尿素的任务书。双方希望通过院企合作,研发核心技术和工艺,解决尿素产品升级问题,实现企业差异化战略。

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技术生物所吴跃进课题组成功研发出新型控失肥料“环境友好低成本内质包裹型缓释尿素”。实验显示,新型控失肥料添加组分来源广泛且环保无污染,可提高肥料利用率,解决包膜控释肥料生产成本较高及包膜材料二次污染的瓶颈问题。

如何让产品和技术走出实验室,将控失尿素配方和企业生产工艺完美结合,真正实现规模化生产,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这需要科研人员与企业进行反复磨合、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模式,双方才能共同攻克在规模化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道道技术和工艺难关。其间,课题组科研人员不断深入心连心厂家生产一线现场解决问题,帮助提供设计思路、选择配套设备、改善生产线,与企业一起共同商定产品检测标准,直到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投放市场。

促进科技成果

转化为产业优势

项目执行期间,企业生产新型控失尿素以及尿基复合肥13.7万吨,产值3.4亿元,获得直接经济效益5600万元。新产品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已经获得4项专利授权,建立新产品企业和地方标准各一个。新产品在东北北大荒、河南、安徽的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等作物的肥效试验示范中,增产、节本、增效作用明显,目前,累计推广340万亩,增加社会效益5.5亿元。

从农业产业角度看,提高氮肥利用率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一茬作物只须施一次肥”的施肥方式为农民节省了人力物力。同时,新型控失尿素的环境效应研究证明:与普通尿素相比,新产品可减少氮素径流和淋溶,减少CO2、N2O等温室气体和NH3环境排放20%以上;利用模式生物对控失材料的生物安全性进行评价证明:添加材料无毒无害、环境友好。

在此次签约仪式上,吴跃进表示,二期项目在“高效环境友好内质包裹型缓释尿素”研发的基础上,将围绕提高尿、硝基复合肥控失率,克服控失尿素结块,撒施减损,新概念高效化肥研发及企业高效化肥创新能力提升和创新平台建设开展攻关。重点解决企业环境友好化肥产品高效化及未来产品差异化、专一化问题,并通过光谱等技术手段,创新配套技术,建立企业高效化肥研发创新平台。

刘兴旭对于再次联手表示信心十足。他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心连心从与技术生物所的合作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科技收益,一期项目验收数据为企业带来很大信心。”经过一期合作,双方企业团队不断得到锻炼,不断成长。“希望我们双方携起手来攻坚克难,延续前期合作、敬业精神,取得二期项目的成功。”

《中国科学报》 (2015-06-29 第6版 进展)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