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璇子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6-17
选择字号:
西瓜“医生”:病害防治技术送瓜农

 

图片来源:昵图网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实验,陈春秀分析,“水脱”病害是在早春保护地环境条件下发生的一种生理性病害。主要是在西瓜转色期浇水后,遇高温高湿导致“蒸瓜”,使得果肉内产生过量的乙烯,引起了呼吸异常,加快了成熟进程,造成了肉质劣变。

■本报见习记者 胡璇子

眼下即将夏至,对消费者而言,这正是西瓜大量上市的时节,脆甜爽口的西瓜是消暑的绝佳利器。然而,对于一些瓜农来说,看着地里的西瓜慢慢变大,他们的心却忐忑不安起来。

尽管从外表上看起来,地里的西瓜没什么异样,但他们还是担心“败絮其中”。近些年,瓜农最头疼的就是西瓜“塌瓤”;这一两年,他们又为裂瓜而苦恼。而每逢西瓜生长的季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春秀也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的时节。

“水脱”西瓜带来惨重损失

时间回到大约15年前,陈春秀在瓜农的技术咨询中发现,西瓜地里有了新的问题——西瓜“水脱”。

什么是西瓜“水脱”?在瓜农那里,一般称其为“塌瓤”或者“紫瓤”。“发病的西瓜剖开后,瓜肉呈现紫红色、水浸状,果肉绵软,同时能闻到酸味,严重的还有臭味。”陈春秀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这样的西瓜就完全失去了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

然而,这种发病西瓜的根、茎、叶看起来与正常西瓜无异,但只要敲击西瓜就能发现异样。“声音不是清脆的‘砰砰’声,而是如敲打软木一般发出‘扑扑’的声音。”陈春秀说。

在她看过的病例中,情况严重的,瓜田中70%的西瓜都有“水脱”现象。这对于瓜农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瓜农辛辛苦苦种的西瓜,却因此大幅减产,不少瓜农因此赔了钱,甚至被迫放弃种瓜。

西瓜“水脱”让瓜农们人心惶惶,也让陈春秀坐不住了。她决定帮助农民找到防治西瓜“水脱”病害之道。

想要治病,首先得明确病因。“农民发现西瓜得了病,非常着急。”陈春秀回忆,“每周我都会下乡,到地里去看看西瓜。”

通过观察,陈春秀注意到,不少瓜农引种了新品种,其中不少新品种的西瓜出现了“水脱”病害,而另一些品种则很少或几乎没有发生病害。在使用同一品种之下,她又对西瓜的栽培嫁接方法进行了对比实验,几乎对西瓜生长涉及的每一个技术环节都仔细地进行了比照。在此基础之上,她又对西瓜种植管理方法进行了研究。

就这样,陈春秀在西瓜地里不断地钻研。经过三年的时间,她终于找到了“水脱”病害的防治技术。

“水脱”病害的防治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实验,陈春秀分析,“水脱”病害是在早春保护地环境条件下发生的一种生理性病害。主要是在西瓜转色期浇水后,遇高温高湿导致“蒸瓜”,使得果肉内产生过量的乙烯,引起了呼吸异常,加快了成熟进程,造成了肉质劣变。

“具体来说,‘水脱’病害发生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陈春秀说。

从品种上来说,陈春秀发现,一些皮薄、肉质硬脆的品种发病比较严重,而肉质酥脆的品种发病则比较轻。“像京欣1号、日本的红宝玉,晚熟品种如新红宝、黑皮瓜系列等,发病很轻甚至几乎没有发生病害。”陈春秀表示,要避免西瓜发生“水脱”病害,首先要严把“品种关”。

“水脱”病害还与环境条件有关。在日光温室或者小拱棚等保护地栽培条件下,病害发生比较严重,而露地栽培的西瓜很少发生。“比如,现在不少大棚没有上风口,在西瓜定个时,如果棚内的温度和湿度都非常高,果实自身养分消耗过大,造成生理不平衡,非常容易造成西瓜‘水脱’。”

此外,西瓜“水脱”在不同的土壤中发生的程度不同。陈春秀列出了一个顺序表:盐碱地发生的可能性最大,其次是黏性土、壤土和沙壤土,而沙土中发生病害的可能性最小。

“举个例子,北京大兴庞各庄大部分的土地是沙土,病害就比较少。而顺义区有些瓜田就属于沙壤土,且西瓜大部分是大棚种植,从2006年来,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害发生。”陈春秀解释道。

因此,她对一些瓜农建议,将鸡粪与牛粪按2:1的比例混合,并不断增加牛粪的施用量,提高土壤的松软度,增加土壤的透气性。

除了上述原因,西瓜“水脱”与嫁接的砧木也有很大关系,因为其生长的营养和水分大部分依靠根部供给。如果砧木早衰,或者砧木本身就有生理病害,都会造成西瓜“水脱”。

同时,瓜农对西瓜的管理也是重要的因素。“比如,有的农民在施肥时,使用的氮肥过多,而且是一次性施肥,非常容易人为地造成西瓜‘水脱’。”陈春秀说。

她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一次性施肥容易造成根系周围浓度过高,使得根系吸收不了养分或者在西瓜生长后期造成营养不足。而西瓜在生长过程中,对钾肥的需求量比较大,一方面是增加植物抵抗病毒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促进它吸收其他养分的能力,使西瓜吸收养分比较均匀。

“还有浇水。”陈春秀说,“灌水过多,造成土壤水分长期处于饱和,都会造成果实内的肉质变色。这是造成西瓜‘水脱’的重要原因之一。”

探究裂瓜之因

搞清楚了西瓜“水脱”的发病原因之后,陈春秀的下一步工作就是把西瓜的防治技术交给农民,帮助农民减少损失。

“每周除了有半天接听专家热线,其他时间几乎都在下乡。”陈春秀说。为了帮助瓜农们防治西瓜“水脱”,“下乡”就成了她每日工作的常态。北京种植西瓜的乡镇和村子,她几乎都跑过,对瓜农们进行培训,向他们普及病害防治技术。

对于陈春秀而言,“搞农业”几十年,她已经适应了这样的工作方式,而她的期望是,自己的工作能帮助瓜农们“解决点实际问题”。如今,西瓜“水脱”病害防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水脱”现象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在瓜农的眼中,陈春秀和他们已经是“老朋友”。西瓜遇到问题,他们就会来找陈春秀这位“医生”。

“现在的农民可和以前不一样,他们有QQ还有微信,他们会拍照片发给我,问我应该怎么防治病害。”陈春秀说。

20多天前,陈春秀就接到了一位顺义瓜农的电话。电话里,这位瓜农心急如焚,因为他种植的西瓜几乎有一半都发生了裂瓜。

“你看,‘水脱’刚刚得到防治,裂瓜又来了。”陈春秀带有几分无奈地告诉记者。

虽然西瓜的新病害层出不穷,考验着瓜农,但这位西瓜“医生”已然踏上了防治西瓜病害之路。

“其实,裂瓜也有多种原因。”陈春秀说,“首先,也是与品种有关,有的品种瓜皮韧性不好,就比较容易开裂。其次是栽培技术。”

她举例,有的是坐果的节位选择得太远,“坐果节位高了第三个果,到第四个果坐果就容易造成裂果现象出现;后期生长势过强,特别是南瓜嫁接栽培的西瓜,容易产生裂果现象”;有的是因为坐果期浇水不及时造成的。

“我告诉瓜农,坐果之后,等到碗口那么大再浇水就迟了,像小皮球那么大就应要浇水,而且应该保持土壤湿润,不能忽干忽湿,否则都容易裂果。”长期和瓜农们打交道,陈春秀最清楚如何用简明生动的方式让瓜农们听得清楚明白。

“此外,膨果期后期,如果昼夜温差过大也容易造成裂果。”陈春秀说,以北京为例,近两年,在西瓜即将成熟的时间,夜间的温度刚好比较低,“大概只有11摄氏度左右”,而白天温度比较高,这种情况下非常容易裂果。

《中国科学报》 (2015-06-17 第6版 科研)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星链卫星让射电望远镜“失明”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十大注意事项 我国卫星数据通信方式迎来重大变革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