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珉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4-24
选择字号:
把睡眠还给我

 

《2015全国睡眠指数报告》发布后,引起了媒体的争相报道。显著特征是,与往年相比,失眠问题的人数明显上升。有超过五成的国人认为日益增长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对其睡眠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此外,有超过六成的调查对象成为晚睡人,首要原因是因为手机上网而患上睡眠拖延症。被“剥夺”睡眠的我们,如何才能摆脱这些困扰?

■本报记者 胡珉琦

睡眠拖延怎么破

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不能早睡的人。

前苏联的一位学者在《生命之节奏》的著作中就提出过,人分为“百灵鸟”型和“猫头鹰”型。“猫头鹰”型就是喜欢晚上工作,后半夜才想睡,醒得却很迟。因为上午的兴奋程度不高,他们是很难完成指定工作的,通常要到晚上才能达到最佳状态,那时才能表现出很强的工作能力。

比如,门捷列夫等很多科学家都是在晚上工作,巴尔扎克、莫扎特等文学家、艺术家也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

对此,科学家的解释是,工作的节奏并不是对某种作息制度产生习惯的结果,而是机体内环境固有的因素。也就是说,这些人天生就是如此。他们的生物钟并不严格的与太阳节律同步。

然而,大多数人并非如此。

人类的睡眠时间已经比50年前减少了约10%。北京朝阳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郭兮恒解释,这是因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尤其是有了电脑、手机,以及日新月异的移动智能设备,“白天”已经被逐渐延长了,人们醒着的时间越来越多。“睡眠反倒成了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附属品。”

事实上,除了睡眠,心率、血压、体温等体内一切生命活动,比如蛋白质的合成或消亡都呈现昼夜节律的倾向。生物钟不但存在于大脑中,而且反映在血液循环、内分泌和各种器官功能中。而各个器官的生物钟调整所需时间不同,体内器官及循环系统的调整要大大长于睡眠。

“认为只要调整了睡眠生物钟,能保证睡眠时间的绝对值,多晚睡都没有关系的说法并不准确。”郭兮恒表示,短时间内,尤其是年轻人,也许并不会感到这种生活方式对身体的影响,但长此以往,还是会出现问题。例如,进入中年以后,可能更容易患上睡眠障碍。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来说,既要晚睡,又想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是不现实的。”郭兮恒补充道,“结果就是睡不够。而这对身体健康必然会产生不良影响。”

而且,当下的许多晚睡族已经出现了某些强迫性倾向。

晚上回家后,困倦变成了亢奋,开始上网各种娱乐。打游戏的时候总是想着“下一局就是最后一局”,看剧集想着“看完这集就睡觉”,结果每次都食言。也或者,已经躺在了床上,还是习惯性地一遍遍刷微信,不到完全睁不开眼,绝不关机。到了第二天起床时,又对前一天熬夜后悔得不得了,可第二天依然如此。

对此,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员祝卓宏认为,这些人往往存在一种补偿心理。认为白天工作太累,或者做的并非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到了晚上,觉得一天就这样过去,很不甘心。

要应对这种行为,必须认真地提醒自己,这就是强迫性思考。每天到点必须关手机、关电脑。睡前半小时以上,就让自己进入一个安静、放松的环境,可以选择看书或者听轻音乐等。祝卓宏表示,除了自我约束和坚持,改变睡眠拖延没有捷径。

压力的应对策略

晚睡至少睡得着,谁又能理解早早躺在床上,却辗转反侧至深夜的痛苦。

“失眠本是中老年人进入更年期后才会普遍出现的状态,睡眠质量下降的年轻化趋势,根本原因是我们处于一个全民焦虑的时代。”祝卓宏表示。

上世纪60年代末期的日本,战后经济突飞猛进,虽然生活质量迅速提高,但同时也伴随着消费品价格持续上涨、生存压力大等问题。70年代的美国,则在经历了“越战”“冷战”、总统犯罪等诸多事件的打击后,出现了普遍的精神危机、信仰危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精神类药物处方单激增,人们对于心理学的需求也大量增长。

祝卓宏说,当下中国的老百姓,也由于社会迅速变革产生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而变得紧张不安。“因此,睡眠问题只是一个表征。”

在北京安定医院心理危机干预与压力管理中心主任西英俊看来,除了社会因素,个体本身的个性、心理特征也会影响睡眠。面对同样的压力,个体不同的认知方式所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

“有些个体本身就是消极思维占主导,对自己评价不高,对未来总是存在灾难性的想象。或者过于追求完美,对自己期待过高。那么,在压力环境中,出现睡眠问题的可能性就更大。”

对于这样的人群,西英俊认为,解决他们的睡眠问题首先是要帮助他们调整生活方式,澄清不合理的信念,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减少负性情绪。同时,寻求社会支持,与人交流分享,培养兴趣爱好,积极运动等。

此外,祝卓宏提到了睡眠过程中的压力应对策略。

人们深有体会,失眠时,越是强迫自己睡觉,反而更睡不着。这是由思维压抑的悖论效应造成的。正确的策略,是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身心不分家。面对紧张、焦虑的情绪,身体会自然做出应激反应。比如,头脑清醒、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其中,核心部分是如何降低大脑神经的兴奋度。一方面可以进行腹式深呼吸,有效地降低兴奋程度。再者,通过认知解离,学会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当作一个可观的对象来观察。此时,内心世界就会慢慢平复下来。

掀起的“正念革命”

祝卓宏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针对技术带来的注意力分散,或者普遍的紧张、焦虑,甚至抑郁的情绪,心理学兴起了一股被称为“正念疗法”的新趋势。对于由压力引发的睡眠问题,是一种很好的应对策略。

2014年2月,美国《时代》周刊以封面文章《正念革命》,阐述了这种疗法正在走向主流。

在你汗津津的手掌中放着几颗葡萄干,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它们变得越来越黏软。这些葡萄干看上去并不怎么美味诱人,不过,根据指示,你拿起一颗葡萄干细细地看。你会注意到葡萄干的皮色的确光泽诱人。再细细看来,又有新鲜葡萄从树上摘下时留下的凹痕。然后你将拿起的葡萄干放进嘴里,用舌头感受着它别致的纹理。之后,再把葡萄干顶到齿间,撕裂它的外皮,再慢慢地咀嚼……这就是一种正念训练的方式。

正念来源于东方哲学,由西方心理学家将其科学化。它本质上就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方法,或者说是一种精神训练法。它强调的是意识的觉察,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而对当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断、任何分析、任何反应,只是单纯的觉察它、注意它。科学家认为,注意力就像肌肉一样,也需要锻炼。而且,根据神经适应性的理论,训练大脑会有确实的、可被证明的成果。

他可以帮助人们平复繁杂的心绪,更专心于当时当地的事情,撇开过去的事情和即将发生的事情。“因此,通俗地说,正念就让大脑停下来,让自己不再与思维互动,避免胡思乱想。”祝卓宏表示,这也是一种在烦躁的社会让自己静心的途径。可以通过正念坐姿、正念呼吸等训练方法实现。

《正念革命》中写到,据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报告显示,美国人在2007年在正念相关的药物及疗法上面花费将近40亿美元,其中就包括正念减压课程。包括硅谷的企业家、财富500强的富商巨贾、美国国防部的高级官员等都是它的推崇者,并将它带进学校、医院,甚至军队。

《中国科学报》 (2015-04-24 第8版 新知)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