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剑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4-17
选择字号:
量力而行是真正的跑酷精神

 

■本报记者 王剑

法国电影《暴力街区13区》中几段精彩炫目的“跑酷”场景,使这部影片受到全世界街头运动潮人的顶礼膜拜。

“跑酷”一词来自法文的“parcourir”,直译为“到处跑”。这项运动最初是由越战中的法国士兵发起,2002年在英国开始盛行,后由法国人大卫·贝尔把它发扬光大。2006年,跑酷进入中国,目前,喜欢这项运动的人越来越多。

近日,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郭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跑酷极具观赏性,同时强调速度和实用性。有人认为它是一门艺术——配合出其不意的动作——绝对超出常人的想象。不过这项运动的热衷者倒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种青年亚文化所倡导的生活方式。

跑酷者的必要素质

“跑酷”常被归为一种极限运动。它以日常生活环境(多为城市)为运动场所,没有既定规则,将各种日常设施当作障碍物或辅助物,在其间跑跳穿行。

跑酷并不局限于某些固定的动作——它的动作追求自由和出其不意的效果,往往超出常人想象。跑酷对人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良好的协调能力、全面的身体力量、优秀的弹跳能力和挑战自己的勇气,是一个跑酷运动员必要的素质。

跑酷可以锻炼身体,同时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人的专注度,还可以加强心理上对恐惧的客服。总的来说,能使人通过敏捷的运动来增强身心对紧急情况的应变能力。

不可避免的运动损伤

然而,任何运动都有不可避免的运动损伤。2013年,俄罗斯运动员Pavel Kashin在跑酷过程中,从16层高楼不幸跌落导致死亡。郭黎说:“这说明,即便是优秀运动员,也可能由于错误动作导致严重后果。从而,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这项运动的潜在风险。”

郭黎告诉记者,根据德国的一项调查,跑酷运动的平均受伤概率为1.9次/年或5.5次/1000小时。易受伤部位依次为上肢58%,下肢27%,其次为头和背部。上肢受伤概率,从近端到远端受伤依次增加,而下肢反之。

在所有损伤中,最常见的是皮肤挫伤(占70.3%),肌肉受伤(占13.1%),随后为脱位(6.1%)和软组织(韧带、肌腱)损伤(5.3%)。而绝大多数人(88%)在运动中没有主动采取预防措施预防损伤。

导致损伤的主要动作包括落地(61%),手臂的支撑和静力动作(10.7%)。错误估计(23%)和误判(20%)是最常见的损伤原因。另外,也有一些因跌落导致颅脑外伤、脊椎损伤和内出血等严重危及生命或致命损伤的相关报道。

初学者的七项“军规”

如何预防和减少身体损伤?郭黎为初学者制定了7条“军规”。

1.充分的准备活动。通过准备活动可以升高体温、改善关节和韧带的延展性,提高神经的兴奋度,增加肌肉的收缩和舒张速度,改善呼吸、循环系统机能,为后续的运动做好身体和心理准备。

准备活动应包括有氧运动和拉伸练习(一般准备活动),随后进行专项动作练习(专门性准备活动)。一般来说15~20分钟的准备活动,使身体达到微汗,并感觉身体已经活动开即可。

2.寻求专业人员指导。对初学者而言,专业人员可以教会他们如何更有效完成动作并降低受伤风险。

3.正确评估动作风险。俗话说“艺高人胆大”。每一个优雅的动作都包含了无数次的练习。每一个高难度的动作都是从基本动作逐渐增加难度才得以实现的。只有在扎实掌握地面动作要领的基础上,才能逐渐过渡到空中练习。操之过急无疑会增加受伤几率。

4.了解受伤机制。每个项目的损伤都有项目特异性。跑酷运动损伤多数是外伤,主要受伤部位是下肢,且多和落地有关。采取适当的运动装备和护具将有助于降低损伤。

5.落地保护动作。每天的训练应该包括如何安全地落地,以及动作不到位时如何自保的技巧。这些经验可以通过观看专门的教学视频获得。

6.对周围环境的良好认知。训练时养成查看环境的习惯,比如,水泥地上是否有积水,障碍物是否稳固等等,以便对那些可能影响安全的环境因素了然于心,从而设法避免或降低受伤风险。

7.量力而行,适可而止。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当神经和肌肉疲劳时,人的反应会迟钝。此时练习高难度动作就不是明智之举。因此要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锻炼身体又保证安全的目的。

《中国科学报》 (2015-04-17 第12版 生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