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胜明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3-27
选择字号:
文人科学家朱夏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吴胜明

【过去中国人用“沧海桑田”描述地球上海陆的变迁,但仅仅是一种思想。“陆移海换”则是朱夏对“新全球(板块)构造”理论的高度概括。】

在《春风不度玉门关》一文中,写到中科院原副院长竺可桢对古代文人山水诗文十分关注,使我想到另一位近代科学家、著名的石油地质学家朱夏院士。本文写作为科学家中的文人朱夏以及他笔下的山水。

朱夏(1920~1990)的学术成就仅举两例。一为1981年,他61岁时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即院士),兼任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博导;二为1982年,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共三个单位23人获奖,地质部排第一共9人,地质学泰斗李四光、黄汲清分列第一、第二,朱夏排第八;石油部排第二共10人;中科院排第三共4人,即张文佑、侯德封、顾功叙、顾知微。

朱夏在我们地质部的学术成就是被公认的,尹赞勋院士作诗赞他为“渝州大学高材生,四十年后地质星”。朱夏16岁考入南京大学,20岁大学毕业,地质星指在地质学上放了卫星。朱夏不仅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文人。这有三方面为证。一是他十岁时就能和其父、著名诗人朱大可的诗作;二是他的夫人、地理学家严重敏写道:朱夏热爱诗词,他曾说,“要是我不搞地质而专心从事诗歌创作,成就可能不在地质之下,我也很想这样做”。可见,朱夏对诗词的热爱,毕生利用工作研究之余,写诗词竟达千余首之丰;三是1998年,地质出版社出版了《朱夏诗词选集》。这是地质部唯一一位出诗词选集的地质科学家。我之所以知道朱夏,应该提到朱夏同班同学、中科院地理所原《地理知识》(现中国最火的杂志之一《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前身)主编高泳源。没有他的介绍,我也不会知道朱夏是一个文人。

朱夏的诗集,笔者阅读多遍,真是又有文学性,又有科学性,又有浪漫情怀。仅举四例。

例一,“露白枫丹余旧梦,陆移海换悟新机。”这是朱夏参加巴黎国际地质学会一百周年年会时所写。“陆移海换”四个字太精彩了。过去中国人用“沧海桑田”描述地球上海陆的变迁,但仅仅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而地球上的海陆如何变迁,是从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后,大约经过半个多世纪才弄明白。这是朱夏对“新全球(板块)构造”理论的高度概括啊!

例二,“逍遥尘外何妨暂,已夺浮生半日回。”这是说北京时间比英国的格林威治时间(世界时)早八小时,向西飞行是在夺回逝去的时间,多有意思。

例三,“寒雾浓蒸虹影碎,奔雷怒送雨痕斑。五湖意境何寥廓,三峡风云待剪裁。”这是朱夏写尼亚加拉瀑布的诗中四句,第一句写水雾形成虹;第二句写瀑布声音似奔雷,水大洒到人身上似雨;第三句写瀑布之大是和五湖之广用寥廓;第四句更是把瀑布和三峡风云相比。这些句子只有科学家中的文人,才能写出来!

例四,“一茎小草葱茏甚,也当黄山迎客松。”这是朱夏在柴达木考察时写的诗中两句。他把一茎小草和黄山迎客松相提并论,只有地质大家才有如此想象!正如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时,不少人反对,如此坚硬巨大无比的大陆块,怎么还能移动呢?这简直是“大诗人之梦”。但梦想成真啊!把小草当迎客松,换言之黄山迎客松也不过只是柴达木的一茎小草罢了。有一位地质专家和笔者聊天时说,朱夏在野外特别注重观察全局的地质构造,对宏观的把握相当准确,所以他能“识庐山真面目”。

最后特别提一下,晚年朱夏的一个重大贡献。1980年,他建议以西湖盛景为东海地质构造命名。第二年龙井构造见显示油气,至1983年4月又在平湖构造钻获工业性油气。你看,一个著名科学家用西湖风景之名命名地质构造,没有浪漫的文人情怀是不可能有如此的想法!他也使地质科学更有趣,使这些油气构造更具有中国的品牌,正如“钓鱼岛”的命名。他为此还写了一首“望海潮”的词呢!

《中国科学报》 (2015-03-27 第11版 作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