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2-2
选择字号:
声音

 

朱朝东(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现在的科研论文,一般要解决一定的科学或者技术问题。从期刊的角度,论文篇幅有限,格式有严格的要求,需要捞干的发表,面向的也主要是从事相同或相近学科的同行。因此,很多内容就只能去掉,或者作为附件。

实际上,更多科研过程中的故事、乐趣、辛酸苦辣,在科研的最后阶段被遗漏。而论文后面的这些内容,与学术术语、固定格式等相比,恰恰更加能够引起跨学科同行、公众的注意力,或可激发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有时候我在想,当我们完成一篇非常重要的科学论文,发表在非常专业的杂志上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抽点时间将论文之外的材料整理一下,和公众分享这些更加有趣的故事呢?

比如,我们和德国同行发表了蛛蜂用蚂蚁保护巢穴的研究论文。这个工作在浙江古田山开展,发表了一个新种及其保护巢穴的策略。相关的其他信息,均在媒体的关注下传播了出去。1993年刚刚开始在南师大读硕士生的时候,动物教研室的李悦民老师就经常给我们这些小伙子讲野外的故事。现在想来,并不是精密的仪器或者远大的前程,吸引了当时血气方刚的我们,而是野外采集欣赏独特美景、收获未知标本的点点乐趣,还有随身携带的一本喜欢的书籍才最终引导我走上了昆虫系统学研究的道路。

把做到极致的成果写成论文,可能是独乐乐;把专业的成果科普出去,让公众,特别是年轻人理解,则是众乐乐。从我做起,大家一起来分享科研论文和更多有趣的故事。

鲍海飞(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所副研究员):

教学与科研是一条路吗?

教学与科研是一条路,还是两条路?

单纯从事研究的人,不用考虑教学问题,只须对问题进行思考或者实验。从事研究就是对某一问题的深入思考,以此获得问题的求解。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研究人员具有一股持久的钻劲、关注和热爱,由此才能深入思考。

而从事教育的人,不但要有专业,需要懂得心理学,更要有一颗播撒爱的心。一个好教师难能可贵的是,他如果能够有目的和选择性地将较新的研究成果注入到教学的课程之中,那么在某种程度上我认为他是成功的,而无疑这是具有挑战性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余花时间阅读和整理较新的科研文献。

因此,科研和教学是完全两条不同的道路。而现在的大学似乎一直没有找到更好的评价方法,绩效工分制,又红又专的人才机制一直受到人们的诟病。因此,普通的教职员工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大部分的心思都不知道放在哪儿。当一个人心无定所时,他又如何谈得上一心一意从事教和研?

教学与科研其实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无论是做科研还是做教学,都需要一个人全身心的投入。鱼和熊掌岂能兼得,当然个别案例总是有的。科研是一个追求真理的过程,而教学是一个传播真理的过程。二者都有一个“真”字,如果没有这个字,科研便是虚无,教学便是误人子弟。

陈安(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所研究员):

洁身于污秽之外

人总要生存下去,且要尽量生存得好,怎样恶劣的环境也总要去适应并发挥自己尽可能大的作用。那么,屈从也就成为每个人必须要考虑的姿态,只是屈从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如今,有少部分科研人员甚至可以不去申请任何国家的科研项目,因为来自企业的经费已经足够他发展自己有兴趣的科学研究和工艺创新了,这是他的不屈从。而我就不行,还得想法去申请所谓纵向经费,因为我没有产品、没有工艺,只有点子,这些点子却是不能一下子变成钱的,这就是我的屈从。

曾经有一位大师十年只做项目不做论文,也没有关系,因为他的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就足以使得他一个课题组忙得不可开交了,论文写到中国大地上或者工厂里难道不是更有意义吗?

作为一个对于环境无能为力的学者,你也许必须为生存而屈从于体制,但是你总可以有所不为,“不去报奖”就是一个自己可以作的选择。

《中国科学报》 (2015-02-02 第5版 创新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