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晶晶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8-22
选择字号:
生亦死时死亦生

 

■ 张晶晶

自门户网站崛起之后,传统媒体转型的话题便开始经久不息,伴随智能终端而来的移动互联大潮,更是将以内容取胜的传统媒体们逼到了绝路——广告主们更青睐于用户量庞大的新媒体,用户们更是不在乎自己几个简单的动作之后分享的内容究竟出自哪家媒体——未来,传统媒体到底要怎样活下去?

第一种说法是卖内容。这是一种非常直接的思维方式:“我生产了内容,你凭什么白看啊?”要不跟用户收费,要不跟转载自己内容的平台收费。美国的传统媒体诸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是收费阅读模式的先驱者,它们中的一些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对于已经习惯了免费阅读的中国网民以及免费转载的诸多网站来说,直接收费并不现实。收费模式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可能是,用户数量迅速下降,进而带来广告额的缩减,进而宣告倒闭。

免费擦鞋也可以成为百万富翁,鞋子擦得干净还免费,客人们当然纷至沓来。但如果说要靠每次收费5元赚钱,显然难度颇高。倒不如好好利用客人坐下来的10分钟,至于是摆广告牌还是播视频,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

对于有了自己网站的传统媒体来说,在内容旁边放一条滚动广告并非难事。但问题是:供给同样内容的网址千千万,用户为什么要专门点击进入你的呢?

答案非常不乐观——因为有更加擅长把握互联网用户习惯、并以此作为自己优势的一大群人在做专门的网站以及客户端。财大气粗的传统媒体们眉毛一挑、心一横,投了笔巨款开始建设自己的全媒体平台。第二个答案应运而生。

是指望中年“触网”的领导们主动更新知识体系,还是直接引进“空降兵”进行再建设?

专栏作家何川在新浪原创栏目“创事记”中,发表过一篇题为《能拯救媒体的不是编辑记者,而是产品经理》 的文章,标题即其核心观点。作者提到自己和媒体人在一起,感觉他们大多“批判性思维”很强,“戾气十足”;而和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们在一起,感受更多地是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思维”。这样的差异造就了同为信息提供商但截然不同的工作氛围。他举例道,有财经媒体将自己股票板块的编辑记者岗位改名“分析师”,试图更贴近用户的使用需求。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积极的尝试,但效果却未必如同想象中乐观。即使是互联网企业从业多年的产品经理,很多也没有自己成功的代表作。更何况传统媒体的现状及优势注定是内容生产部门占据主要比重。

更加残酷的是,搭建平台对于庞大的传媒集团来说或许可行,但对于中小型传统媒体而言,并没有这样的资本及实力。

对于中小媒体而言,第三种方式——与亟需优质内容的大型平台合作似乎更加具备可行性。但具体的合作方式、盈利模式,仍然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

脱离于内容以及渠道价值之外的另外一种说法是“脱媒”,即摆脱媒体属性,转向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但让一帮整日与文字打交道的编辑记者来从事这样的工作,似乎也是困难重重。

传统媒体如何成功转型?答案似乎沉于茫茫宇宙深处。“产品经理思维”中值得参考的重要一点是,动员自己全部的积极力量解决当下的每一个小问题。生亦死时死亦生。或许如古人所言,群雄逐鹿之时,唯有求新求变才能增加生存下去的可能性。

《中国科学报》 (2014-08-22 第8版 中国.互联网)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资讯 相关论文

图片资讯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第一颗被证实有大气层的行星出现了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更多
 
一周资讯排行 一周资讯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