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艾柯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8-22
选择字号:
中网的“首都效应”

 

与亚洲其他国家的互联网起步呈现出的“首都效应”一样,中国互联网界的第一批ISP中,影响最大的公司同样出自首都北京。除了备受瞩目的瀛海威,另外一家便是与瀛海威几乎同时成立的中网公司。

怀揣“互联网之梦”,在斯坦福大学拿到管理科学和工程学硕士学位的万平国回到中国一年后,于1995年6月在北京组建了中网公司,打算从ISP入手切入国内互联网市场。

当时,万平国从清华大学等国内几家机构共筹集到3000万元。较之于今日动辄上亿美元的大手笔,这笔钱似乎算不得什么。但在大部分中国人尚不知晓互联网为何物的1995年,3000万元其实已是一笔巨款。

也许是财大气粗,万平国凭借雄厚的注册资金,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成功,以“国字头”冠名为中网。要知道,当时在北京注册的互联网公司,几乎都是以“北京”二字开头。

较高的起点,也让中网迅速占据了“高端”市场,其第一批用户,大都是诸如各国大使馆、驻京外企等这样的大客户。同行回忆,中网在创办初期的繁荣景象,从当年其公司门口每天停放的高级轿车便可见一斑。

但是很快,这个“国字头”的ISP发现自己同样需要面对市场的残酷。

一方面,高企的电信成本和局限的市场容量让中网很难实现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因为中国电信“这棵参天大树”介入市场竞争,它们遇到了与瀛海威同样的困境——即将沦为ISP领域的“荆棘杂草”。

多年后人们看到,在最早投身互联网的ISP“先驱”中,中网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坚持存活了最长时间。究其原因,这被认为得益于中网一直坚持所走的技术主导路线以及根据市场形势及时改变了自己的角色。

1996年,中网开始尝试“多头出击”,希望借此改变不利局面。于是,中国互联网最早的BBS“新空气”论坛在中网诞生,然而却因为无法实现盈利,很快被扼杀在摇篮里。

BBS失败后,中网打起了E-mail的主意。他们推出了一个名为“亲朋好友”的计划,并提出了一句响当当的口号:“一个中国人一个电子信箱。”

愿望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对于计划推出后该如何运作,中网并没有清晰的想法和路径。很快,网易等免费邮箱面世,中网的计划受到影响,最终不了了之。

除了BBS和E-mail,中网还发起过“百万企业上中网”计划,为此一次性购买了一个包含30万个企业的数据库,成为最早涉足电子商务数据库的ISP。而在当时,知道何为电子商务的企业寥寥无几。1999年,中网一度变脸为中网通讯网站有限公司,成为互联网技术提供商,但这个项目人力物力耗费巨大。

几番尝试均以失败告终,万平国意识到,中网要生存,就必须从核心业务和公司形象上进行彻底转变。

2001年,万平国请来了曾在英特尔工作12年并担任重要职务的IT资深人士罗与曾,让他出任中网CEO。与此同时,中网的业务重心转向互联网信息安全市场。

尽管转型后的中网在网络安全领域作出了一些成绩,但再也不见往昔辉煌。2002年后,万平国和中网的身影在人们的视野中逐渐退场。(余艾柯整理)

本版照片来自百度图片

《中国科学报》 (2014-08-22 第5版 中国.互联网)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资讯 相关论文

图片资讯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第一颗被证实有大气层的行星出现了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更多
 
一周资讯排行 一周资讯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