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丽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6-17
选择字号:
“双剑”合璧 重返“死亡之海”

 

“不来罗布泊,一辈子遗憾。来了罗布泊,遗憾一辈子。”从流传在科考界内部的这首打油诗来看,想要在罗布泊做出一些“出彩”的事儿,并不容易。但这次,来了就不能遗憾。

■本报记者 冯丽妃

“罗布泊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不亚于埃及金字塔。”中科院院士刘嘉麒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然而,时至今日,罗布泊仍是我国少有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综合研究的空白区。

6月13日,随着“罗布泊地区自然与文化遗产综合科学考察”项目的启动,我国罗布泊综合考察研究的大幕就此拉开。

自然人文 两相结合

从自然领域的古湖泊、古河网、古绿洲变迁以及雅丹风蚀地貌的形成研究,到文化领域的农业活动、交通设施、防洪水利、城市村落,再到自然人文两相结合的古文化兴衰与环境变迁关系调查,可以看出,此次科考无不“剑指”前所未有的新研究领域。

然而,在距今长达1500多年的时间里,罗布泊却一度被人遗忘。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俄罗斯、英国、日本和瑞典等国探险家先后到罗布泊探险考察。然而,这些国外探险活动在让罗布泊灿烂文化浮出水面、使楼兰学成为国际考古学新成员的同时,也让我国大量珍贵文物被盗运至国外。

我国科学家从上世纪30年代起才开始对罗布泊地区进行考察研究,并先后涌现出黄文弼、陈宗器、彭加木等一批优秀科学家,中科院也曾于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和2004年多次组织对罗布泊地区的多学科考察。

该项目负责人、中科院地质地球所副研究员秦小光指出,当前国际上罗布泊的研究程度与其影响仍然不匹配。如罗布泊地区的文化序列至今还缺少精细的年代学论证;缺乏对楼兰古国的系统性研究,楼兰兴衰的原因至今尚无定论;罗布泊地区文化发展与环境变迁之间关系的考察和研究仍十分欠缺;古绿洲、古湖泊、古环境的研究都很薄弱等。

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迹考察“双剑合璧”将是此次科考的重头戏。“这次考察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等特点,做好了很容易在国际上出彩。”秦小光说。据了解,这项由科技部支持的官方考察项目斥资942万元,初步规划历时五年完成。

抛弃“老八股” 不做“糊涂账”

历经沧桑,昔日的古国城堡已沦为废墟,当年的水泊鱼乡也变成荒漠碱滩,加上地理因素上的与世隔绝,要想在号称“死亡之海”的罗布泊腹地拿出“出彩”的工作并不容易。1980年6月,我国科学家彭加木就在罗布泊考察中不幸失踪。

“来了罗布泊,却没有做出新东西,可不就只有遗憾吗?”来自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80后”老先生夏训诚对记者说。半个世纪以前,我国罗布泊考察只有一部对讲机,超过5里地就没信号。现在,尽管有了手机,有了公路,但是要到这里作研究,还是要冒险。

尽管如此,来了就不能遗憾,这是团队里所有人的心声。“一定要做好功课,有的放矢,不在原地踏步。”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刘嘉麒反复强调。在他看来,要想规避科研立项的“老八股”,所提的问题一定要从创新处着手。

“在自然遗迹方面,罗布泊的古水温网、古绿洲经历了哪些变迁过程?从人文来说,罗布泊从什么时候有人类?他们如何生存?是从东方还是西方过去的?从4000年前的小河墓地到2000年前的楼兰再到今天,两段历史空缺怎么填?此前的考察中还没有人提到生物,现在要做哪些工作?”刘嘉麒“连珠炮”式地抛出一连串的问题。

“这些都是非常尖锐的科学问题,都要搞清楚。否则,将来又是一笔糊涂账。”刘嘉麒说,“如果真正下功夫,肯定会有新的发现。”

科研领航 保护共举

“国外都在关注,我们一定要做好,不能留遗憾,让经费白花。”夏训诚说。

“从2001年起国家投资107亿元对西部大开发中背负了过重包袱的塔里木河流域进行治理。而研究发现古楼兰也曾有码头、农田灌溉等极为发达的水利系统,楼兰古国的消亡是否与水利过度开发有关?”中科院院士张新时告诉本报记者。这对于研究我国西部干旱缺水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除此之外,专家表示当前罗布泊的生态环境正面临空前危机,并呼吁加强保护。“30年前,罗布泊还有来自塔里木河等河流的水来维持,现在如果继续干旱下去,那里为数不多的‘活化石’胡杨林和古柽柳都要死。”张新时说。

而让张新时更为担心的是人为因素的破坏。小河墓地的情况就让他十分痛心,300多个墓葬,一半被盗,一些没有保护好的都毁了。

2006年开通的横穿罗布泊的国道“312”线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也让罗布泊的脆弱生态雪上加霜。“罗布泊有着大面积的洪积扇,就是五彩戈壁,非常壮观,现在很多汽车在上面跑过以后,整个戈壁滩就像犁过的地一样,完全被破坏。”张新时说。

“几年前,我们给温家宝总理打报告的时候,提议启动一个科研项目、一个博物馆、一个保护区。现在科研项目启动了,若羌博物馆项目也启动了,希望对罗布泊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也尽快跟上,出台一些具体的措施。”刘嘉麒说。

《中国科学报》 (2014-06-17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第一颗被证实有大气层的行星出现了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