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伊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3-7
选择字号:
《地心引力》玩的是技术
 
■伊翁
 
2027年,人类丧失了生育能力,多年来一直没有新的婴儿诞生。随着地球上最后一名18岁青年的意外死亡,全球陷入了恐慌状态,第三世界的非法移民纷纷涌向英国和其他西方富裕的民主国家。思想激进的英国移民局警察西奥受人之托帮助一名黑人女孩搞到合法身份离开英国,不想这名女孩竟然身怀六甲,在逃亡途中生下了一名女婴。最终,西奥成功掩护母女俩逃离,自己却身中流弹而亡。
 
这是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在2006年拍摄的《人类之子》中讲述的故事。影片上映后,卡隆开始用心筹备《地心引力》的拍摄。《地心引力》在2011年拍摄,2013年上映,并在2014年斩获了第86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等七个奖项。
 
评论界往往把《地心引力》用3D和电脑动画特技展现出来的绚丽的太空场景与英国导演库布里克在1968年执导的经典科幻片《2001:太空漫游》相提并论,同时又指责影片的情节过于单薄,讲述的基本上就是由桑德拉·布洛克扮演的宇航员瑞安在太空站爆炸后如何返回地球的历程,欠缺《2001:天空漫游》的思想深度。可是卡隆这次在《地心引力》中“玩”的是技术,不是思想。说到“深刻”,卡隆丝毫不逊于哲学家。
 
《人类之子》一般被当作“科幻片”,而卡隆却说,自己对科幻题材一向不感兴趣,“我不想拍摄一部关于未来的电影,我只关乎当前,我们的今天正在改变未来,这不是部科幻片,不过是被设定在2027年罢了。”
 
不知从何时开始,“全球化”“地球村”诸如此类的说法甚嚣尘上,仿佛我们的社会正在走向“世界大同”,而真实的情况却是西方国家的移民法规越来越严格、非法移民的日渐猖獗以及恐怖活动的激增,这些正是《人类之子》所展示的。影片中颁发难民特殊通行证的上流社会的官员如同冷漠的动物一般耽于个人享乐,成了尼采所说的“末人”(the Last Man),而最终拥有生育能力的却是那位非法移民的黑人女孩,她最终在难民营生下了地球上唯一的婴孩。卡隆曾经说,“很多以未来为题材的故事涉及诸如‘老大哥’这样的主题,但我认为那是20世纪的暴君形象。今天的暴政采取新的伪装——21世纪的暴政名为‘民主’。”斯洛文尼亚哲学家齐泽克在《暴力:六个侧面的反思》中指出,《人类之子》中的“享乐主义纵容(hedonist permissiveness)加上新式社会隔离和建基于恐惧感的控制,难道不是我们今天社会的写照吗?”
 
《人类之子》用手提摄影机拍摄,贯穿着卡隆偏爱的长镜头,以纪实的风格隐喻了当代社会。影片的摄影指导艾曼布尔·卢贝兹基同样来自墨西哥。在谈到《人类之子》的摄影时,他说,“摄影机已经变成了场景中的另一个人,一个好奇的追随者,跟随我们的主人公,让观众感到身临其境。”卢贝兹基也是《地心引力》的掌镜者,《地心引力》也体现了他的这一摄影风格,这对影片的成功功不可没。
 
尽管《人类之子》和《地心引力》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影片,但在结构和内涵上还是颇有相似之处。在《人类之子》中,人类患上了不育症,如何延续种族,这是整个人类的救赎,而在《地心引力》中,宇航员瑞安要设法从太空回到地球,这是一个人的救赎;在《人类之子》中,克里夫·欧文扮演的西奥为了拯救黑人女孩而丧生,而在《地心引力》中,乔治·克鲁尼扮演的宇航员麦特也为了瑞安能活下来而作出了自我牺牲;《人类之子》的结尾,黑人女孩带着婴儿成功逃出了隔离区,而在《地心引力》中,瑞安乘坐“天宫号”的返回舱落入大海中之后,从状如子宫的返回舱中艰难地爬上岸,如婴儿般蹒跚学步,走向远方。这些情节的设计显得有些“矫情”,相比整部影片来说像是“人道主义的尾巴”,但正像卡隆说的那样:“我拍摄电影一向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而我是一个怀有希望的人。人性具有惊愕的破坏力,也同样具备团结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中国科学报》 (2014-03-07 第20版 雅趣)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