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俊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3-7
选择字号:
朗诵是一门艺术


 
不久前,香港中学生梁逸峰用瞪眼、张望、扯嗓等独特方式,演绎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和晏几道的《南乡子》古诗词而爆红网络。梁逸峰在被网友封为“朗诵表情帝”的同时,更是勾起了公众对诗歌朗诵这个话题的兴趣。
 
■本报记者 王俊宁
 
在梁逸峰的“朗诵表情帝”事件后,2月23日,朦胧派诗人多多在上海民生美术馆面对一位自己的“诗迷”的朗诵,发出了“心都碎了”的感慨,并强调“诗歌朗诵是一门艺术”。
 
朗诵与吟诵
 
“说起诗歌朗诵,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影视剧里古代书生摇头晃脑吟诗的画面。但其实那不是朗诵,而是吟诵。”中国科学院作协副主席、野草诗社常务副社长王渭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吟诵是古人诗歌创作中的一个体味推敲的过程,是诗人的一种自我陶醉。而朗诵实际上是一种舶来品,是五四运动之后,随着新诗和话剧传入中国而发展起来的独特的语言表演艺术。”
 
作为老诗人王亚平的儿子,现年74岁的王渭对诗歌朗诵颇有心得。如今,早已退休的他,还经常在“野草陶然文化讲堂”或应邀到各处讲授《朗诵艺术漫谈》。
 
“诗歌朗诵是用感情控制声音的语言表演艺术,是朗诵者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言、眼神手势的传情以及肢体语言的辅助,来对诗歌作品再创作。”王渭说,“而我们中华文化宝库中的吟诵,其实在今天已经很难见到。传统的吟诵没有固定的格式,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吟诵者的音调起伏、情绪变化、抒情发挥甚至字音腔调都是人尽各异的。”
 
王渭告诉记者,如今吟诵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近乎失传的文化遗留,只有极少数的人才会。“一些诗词谱写的歌曲带有吟诵的意愿,但却不是真正的吟诵。”此外,王渭还指出,朗诵既不等同于吟诵,也不能与朗读、演讲作等同。因为容易满足人们不同情况之下的情感需求,诗歌朗诵几乎在每个人身边都留下了烙印。“特别是对于艺考生来说,朗诵也是艺术院校表演类系科招生时最基本的考核项目之一。”
 
个性化的表达
 
针对此次诗人多多“指责”读者朗诵其诗歌的情况,王渭认为,目前诗歌朗诵,存在着都是高亢平直万人一调的模仿舞台腔的缺憾。
 
王渭解释道,“因为很多人对朗诵理解有偏差,所以在朗诵中也容易走上‘程式化’的道路。最突出的就是‘高’和‘平’。高就是指声调总处在高处,很多都是大喊大叫;平是指语调没有变化,不会停顿和停连,不善于轻重缓急。”
 
朗诵是依托在千变万化的文学作品上的,由于题材和体裁的差异,不同作品又具有不同的时代背景,反映的内容也就各有不同,因此在朗诵上也要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朗诵的呈现方式也应是千姿百态的。
 
没有掌握基本的朗诵要领也易出现千篇一律。“因为很多人并没有下功夫去学习朗诵的基本知识,进行朗诵基本功的训练,所以在朗诵的时候很容易去模仿朗诵艺术家。”王渭告诉记者,“你没有那些艺术家的历练、条件和气场,模仿得再好,也只是模仿秀,而朗诵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表演艺术。成名的朗诵艺术家正因为他们各有特色,各有风格,才站得住脚,独树一帜。”
 
最本真的状态
 
通俗易懂、短小精悍是朗诵“选材”的首选。但是能否在这仅有的一两分钟内调动起观众的情绪,就要看朗诵者自身“功力”了。
 
“虽然是一门艺术,但是朗诵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门槛却并不高。”王渭强调说,“因为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朗诵算是很单纯的艺术。比如舞蹈表演需要服装、唱歌需要伴奏、画画需要笔墨纸张等,但你只要识字、能开口说话,就都能试着朗诵一下。”
 
一般来说,朗诵不需要音乐伴奏,但是恰如其分的好的音乐伴奏也能为朗诵助兴。
 
“需要注意的是朗诵的伴奏与唱歌伴奏不同,唱歌的伴奏旋律是一致的,而朗诵多半是另外选一首曲子或即兴弹奏,它仅仅起渲染环境、烘托气氛的作用,除了专门配乐外,配乐的声音不能太大,否则容易逼得朗诵者不得不高声‘喊叫’,而不能专心朗诵了。”
 
当然,门槛低却不并意味着容易掌握。“选好作品后,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内涵,作者的寓意,首先要准确确立朗诵的基调。”王渭告诉记者,“确定基调就是要知道用什么样的身份、口吻和腔调来表现这首作品。”
 
王渭向记者讲述:有一次,一名中学语文老师朗诵王渭在汶川地震后写的《最后一条短信》一诗。那位老师字正腔圆、慷慨激昂,但是王渭不得不向她指出:“这是一首描述在汶川地震中,一位被埋在废墟中的母亲,临终前为孩子留下最后一条爱的短信的诗,诗的内容和情感是很深沉和深情的。”王渭说,“因为她被埋在瓦砾中十几个小时,早已精疲力竭,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不可能那么热血沸腾慷慨激昂。与烈士上刑场完全是两种场景,朗诵者首先必须掌握好朗诵的基调,不然就完全弄拧了,再慷慨激昂也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朗诵也是一样。”王渭说,“我们普通人在日常说话时也不可能一成不变,都是声情并茂的,言语里也常常包含着潜台词。但是一上了台,众目睽睽之下,又是极短的时间,大部分人就手足无措了,朗诵者就是要把生活的本源艺术化地搬到舞台上,把‘说话艺术化’,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表演,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作,来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启迪人生。”
 
《中国科学报》 (2014-03-07 第20版 雅趣)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