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3-7
选择字号:
困在雾霾的“盒子”里
 
■金涛
 
执笔写这篇短文之时,连着几天,北京及毗邻的广大地区笼罩着昏天黑地的雾霾,没有阳光,没有月色,空气浑浊,令人压抑,不禁想起宋代诗人秦观的一首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不过,这般联想也很牵强。可以肯定,这首千古传诵的词章,描写的是早春时节的晨雾,是朦胧的山水画,根本不同于今天笼罩在北京上空的雾霾。说雾霾是人类自食其果的典型案例,这恐怕是没有多少争议的。
 
谈起这个话题,不禁想起30多年前翻译出版的美国科幻小说家、1958年获“雨果奖”的詹姆斯·布利什的《盒子》(象愚译,收录于《魔鬼三角与UFO》一书,海洋出版社1980年1月)。小说描写纽约被一个穹顶状大盒子罩住,人们无法出入,呼吸困难,整个城市陷入一片恐怖和混乱之中。科学家千方百计寻找打破这个盒子的办法,从而摆脱困境。小说暗示了在工业高度发达的美国,空气污染已造成严重后果,污染的大气如同一个盒子,把人们罩在里面,面临死亡的威胁。小说没有直接描述灾难的惨状,而是说“成千上万的人死去了”,“到处是一片寒冷凄凉的景象。城市在死亡”。
 
在揭示工业污染导致的生态灾难以及滥用科技发明而造成人类生存危机,西方科幻小说在这方面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盒子》似乎还算不上最精彩的。不过,由于包括《盒子》在内的这本西方科学幻想小说选《魔鬼三角与UFO》,是在“文革”刚结束不久的1980年问世,对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读者,不啻于给人们带来一股新鲜的空气,它的第一版印数竟然达到42万册,后来再版印了多少,我就不得而知。很多喜欢科幻小说的中国人,几乎都看过这本书,印象很深。
 
我在这里还要补充一件趣事。就在《魔鬼三角与UFO》出版不久,时任《光明日报》总编辑的杨西光决定在该报发表一篇外国科幻小说。杨西光是主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鼓吹思想解放的中央媒体负责人。我至今也一直不清楚他为什么要在《光明日报》发表外国科幻小说。不过,我猜想这一决定绝对不是杨西光个人所为,也决非心血来潮之举。
 
我当时是《光明日报》的一员“小兵”。大概是因为《魔鬼三角与UFO》是翻译家王逢振主编的,我也参与其事,这项任务于是落在我的头上。我找王逢振商量,从《魔鬼三角与UFO》这本书中挑选了《盒子》。经杨西光审阅,他同意发表这篇科幻小说,于是很快在《光明日报》连载。
 
从《盒子》中纽约的空气污染到今天北京上空的雾霾,似乎提醒人们,科学幻想小说虽然不是预言家,但它的内容往往涉及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及人类社会的未来趋势。十分遗憾的是,许多科学幻想小说家的忧虑和预言,如今已经变成可怕的现实。灾难再一次告诫人们,违背自然规律、不考虑自然环境承受能力的盲目发展,是注定要付出十倍百倍的代价的。这样浅显的常识,难道还需要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吗?
 
《中国科学报》 (2014-03-07 第18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