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3-7
选择字号:
杜赫提:为什么是我

 
杜赫提
 
■郭康
 
清晨4点20分,彼得·杜赫提家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
 
他被告知,自己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基金会打来电话的人也提醒说,在他向报社发布这个消息之前,杜赫提有10分钟的时间给家人打电话,因为“电话以后将会一直占线”。
 
那是1996年,因在T细胞和免疫防御本质方面的杰出工作,澳大利亚科学家杜赫提与他的朋友、瑞士科学家辛克纳吉共同分享了这一举世瞩目的荣誉。
 
“为什么是我?”他一时感到惊愕。他曾“劝服自己相信来自澳大利亚人烟稀少的腹地的男孩不会获得诺贝尔奖”。在同行看来,杜赫提有点像“屹耳”——《小熊维尼》里面那只可爱忧郁的小驴子。
 
为了试图给同样热爱科学、渴望获得某种“获奖指南”的青年们“解惑”,杜赫提真的动手写了一本《通往诺贝尔奖之路》。在他看来,“做”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级科学的“窍门”,是把研究资源有意导向促进发现和创新,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建设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大学,然后去聘用和支持真正有才华、能够做出一流科学的年轻研究人员。“资深研究人员可以帮助、促进创新研究,但是,僵硬的‘等级’制度会浪费资源,绝对是不能推动工作展开的。”杜赫提说。
 
与此同时,杜赫提也是“出身决定论的坚决否定者,认为其出身背景丝毫不能显示他以后将取得了不起的科学成就。“捧回诺贝尔奖根本不是我生下来要做的。”他来自于一个很少得到世界关注的国家的一个偏僻狭小的城镇。
 
诺贝尔奖得主们并不一定非要出身名门望族,他认为关键在于:“你必须要有一种强烈的抱负。”杜赫提觉得那些出身不够幸运的孩子实际上反倒可能是幸运的,“你的父母不会像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那样对你和你的作为提出苛刻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个人更有自由”。
 
杜赫提回忆:“改变我人生的是昆士兰大学兽医学院的‘开放日’。”那时,昆士兰大学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仅有的两个能培养兽医的地方之一。在那里,他立刻就对胚胎学、解剖学和病理学的讲解产生了兴趣。
 
和很多杰出人士类似,良师在杜赫提成长的道路上起到了关键作用。杜赫提当时上的是一座新开办的公立中学——茵多洛佩里州立中学。当时,该学校没有图书馆,没有书本,也没有体育设备,“这些都需要家长们自己来提供”。这所学校所拥有的是“对公共教育抱有一腔热忱的老师们”。在茵多洛佩里州立中学,以及后来在昆士兰州立大学兽医学系求学时,杜赫提开始接触到那些热心于传播科学观念的人们提出的观点。
 
他认为,若想多造就真正有原创力的科学家,最需要的是优秀的公立中小学。
 
杜赫提指出,纽约市的公立中小学一共产生了25位诺贝尔奖得主,其中有5位曾求学于布朗克斯科技高中。他相信,像这样专业化的学校在促进那些对理科很感兴趣的孩子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们的潜力。
 
而对于当下父母们急于创造天才儿童的趋势,杜赫提则持批评态度:“对小孩进行温室培养,使他们只能产生一些平庸的东西,这是不可取的。孩子们需要时间来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
 
杜赫提的经历和观点有力支持了“天才不是天生的”。与突出成就相关的,是个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良师的教导和来自周围的有力支持。
 
在他看来,科学工作需要终生承诺,需要从一而终的毅力和勇气,选择了科学道路,将意味着选择了与安逸生活绝缘的另一种充满荆棘的坎坷人生。
 
《中国科学报》 (2014-03-07 第12版 视界)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