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艾柯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2-28
选择字号:
喜剧背后的“科学之王”

 
萨尔斯伯格
 
■余艾柯
 
美国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已经大红大紫了6年多,在中国赢得了无数“脑残粉”。理工男们将剧中角色与身边同学对号入座,也成为校园里风行一时的玩笑和把戏。
 
不过,剧中玄奥的科学术语和理论、布满白板的科学符号和公式,除了引得观众云里雾里之外,恐怕很少有人愿意深究其中奥妙和精髓。
 
这也许会让一位美国科学家感到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儿。毕竟,为了确保剧中科学细节的准确性,他曾花去了不少精力。在他那里,科学始终是严肃的,即便只是为了博人一笑,那也绝对马虎不得。
 
他叫戴维·萨尔斯伯格,《生活大爆炸》背后真正的“科学之王”,一位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物理和天文学教授。
 
作为《生活大爆炸》的科学顾问,当你看到他没有为此辛勤劳作时,那一定是在研究高能粒子物理或者高能中微子天文学。与任何一个美国物理学家没有区别,他大多数时间都泡在实验室,还要给学生上课。
 
不同的是,萨尔斯伯格还需要每周跑去位于加州伯班克的华纳兄弟片场,参加《生活大爆炸》的现场录制。他的工作之一,是要确保剧中那一块著名的“科学白板”正确无误。对于每一集新节目,他们都要在白板上重新画满潦草的公式,有时也会是对世界科学界最新进展的闲言碎语。在萨尔斯伯格的把关下,这些公式必须严格符合足以得到科学界认可的精确性。
 
“那块白板的粉丝可真的不少哟。”萨尔斯伯格开玩笑说。
 
当然,萨尔斯伯格也不仅仅是与白板打交道,他还需要审阅正在完成中的脚本。在一段未完成的台词对话中,脚本上会特意标出一个括号,里面注明“在这里插入科学”。他完成了填空的工作,于是,就有了诸如主角谢尔顿口中那些“雷倒众生”的惊人之语。
 
除此,为了“严把科学关”,他还需要跟制片人、剧本作者、演员、服装设计师等沟通。参与节目创作的同时,他开设了名为“The Big Blog Theory”的博客,为每一集《生活大爆炸》背后的科学细节提供深度解读。
 
2007年,当《生活大爆炸》还处于“理论构想”的草创阶段,萨尔斯伯格便参与其中。道具师希望他“秀”一些真正的研究生公寓,好让他了解年轻科学家们的日常生活到底是怎样的一幅情景。
 
“然后他们做了很好的、忠实于本来面貌的改造。”不过,萨尔斯伯格又补充说,在制片方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进行试播之后,他们决定废弃公寓房间内已有的道具安排。他想,这也许是因为那样的房间布置太过让人压抑了。
 
萨尔斯伯格在参与喜剧创作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与实验科学截然不同的感受。当一天结束时,实验要么奏效,要么没有,而喜剧创作则要等到来自观众的反馈。令人意外的是,他认为自己在《生活大爆炸》中的工作,要比他在实验室中的工作更为重要。
 
“与我所做过的其他任何事情相比,这出喜剧都有着更为重大的影响力。”萨尔斯伯格说,“当你想到有超过两千万名观众,都在同时观看每一集的首秀,其中还不包括海外地区以及重播。这种奇妙的感觉,让人很难参透。如果我写的一篇论文能够有十来个人去读,我就已经相当高兴了!”
 
对于自己之所以成长为一名科学家,萨尔斯伯格说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是受到流行科学文化的熏染,比如伊萨克·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以及上世纪70年代一档名为《太空:1999》的电视节目。
 
萨尔斯伯格也相信,他为《生活大爆炸》带去的有关科学的严谨和激情,或许能鼓舞、激励观众中的一些小朋友,在将来的某一天,成为真正的科学家。
 
《中国科学报》 (2014-02-28 第12版 视界)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