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科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2-8
选择字号: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
发现地球170公里高度流星尾迹

 

本报讯(记者彭科峰)日前,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国主等人,利用三亚VHF相干散射雷达对流星不均匀体开展空间干涉探测实验,发现了一类新的高高度流星尾迹不均匀体,其产生的流星尾迹回波出现在130公里高度以上,部分回波甚至出现在约170公里高度且持续10秒以上。相关进展发表在《地球物理学研究快报》上。

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时,会因高温熔化并分解为离子等,流星体周围会产生随其行进的高密度等离子体团(常称为流星头),并在行进的路径上留下离化的等离子体尾滞留在大气中(称为流星尾迹)。

一般认为流星尾迹主要发生在地球高空约80公里至120公里高度之间,而在130公里高度以上的地球大气稀薄区域流星现象能否发生并产生流星不均匀体是学界关注的问题。

科研人员统计显示,这些高高度流星尾迹事件具有明显的地方时分布特征,主要出现在午夜至凌晨且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同时流星尾迹不均匀体的磁敏感性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弱。该项研究表明可能有更多的流星物质通过“飞溅过程”注入到地球高层大气。

《中国科学报》 (2014-12-08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