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蕾 王丽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0-23
选择字号:
让青春在实践中闪光

 

学生正在调研。

■本报通讯员 杨蕾 王丽君

“我要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们正在紧张排练,这不仅是他们自编自导的话剧《选择》当中的一幕,更是他们过去一年支教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一年,他们在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和第二中学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和扶贫志愿服务,用爱心和智慧点亮西部贫困地区孩子们的梦想。

与此同时,还有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和一个个忙碌的身影出现在世界各地,书写着一篇篇感人肺腑而又激励人心的动人故事,而作者正是一群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活动的北京工业大学的学子。

他们调研在社区城乡,实习在企业工厂,支教在基层学校,服务在大羽赛场,创新在科研基地,奉献在异国他乡……他们以崇高的理想、坚定的意志、扎实的知识和专业的技能,在实践中提升自我,在奉献中帮助他人,为青春奋斗,让青春无悔。

调研实践,让奋斗的青春最激昂

作为“美丽中国,和谐家园”社会实践团成员,秦晓宇及团队调研了北京工业大学学生宿舍的垃圾分类现状,跟踪调查了学生宿舍的垃圾回收和处理过程,参观走访了周边地区垃圾分类处理厂的工作情况,并提出了针对学生宿舍实施垃圾分类的可行性方案。

秦晓宇说:“在整个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我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真正理解了保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的家园这句话的含义。大家希望以此来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青春力量。”

参与“就业圆梦,开拓进取”社会实践团让邵延峰走出校园,获得在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实习三个月的机会。在他第一次参加质量监督会议时,就深深地被北京现代严谨的工作态度所感染。在他看来只是很小的问题,例如车门密封条安装得略微间隙过大等,公司都会非常认真地通过激烈讨论研究对策。邵延峰的总结是:“我们经常会对一些小问题视而不见,以为它们不够重要,然而,如果小问题得不到解决最终就会成为致命的大问题,甚至会毁了整个项目,所以在工作中培养严谨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

社会服务,让奋斗的青春最无悔

全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社区青年汇、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星星雨教育研究所、光爱学校、宏翔学校、七彩小屋、北京香山旅游峰会……“青年奉献社会”实践团的志愿者们非常忙碌。他们或在引导人群,或在传道授业,或在带领着小朋友们做着游戏,或在建设着小小图书角……他们挥洒着青春的汗水,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奉献着无悔的青春。

在南磨房地区社区青年汇授课的蒋帆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成功帮助了超过三十位基层流动青年强化了数学、语文、英语等基础知识,为他们备战成人高考提供了帮助,让我们深刻体验到了助人的快乐,收获了自信心和成就感。”

全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志愿者顾景智在完成“校长杯”竞赛的接待和服务任务后表示:“通过这次活动,我充分体会到了一项工作从筹备到组织实施的不易,也亲身感受到了志愿者的辛劳。但在活动当中我很好地锻炼了自己,让我变得更成熟、更耐心、更细致。我很珍惜这次宝贵的志愿服务经历,以后也会更多地参加志愿者活动。”

国际志愿服务,让奋斗的青春最温暖

参与在德国、美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个营地的国际志愿服务最令北工大学子期待。在那里,志愿者们两人一组,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人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建筑修缮、园艺种植、勘探考古、历史古迹维护、筹办节日庆典、陪伴孤独症患者等众多类型的志愿服务项目。

电控学院的阳少轩在与残疾人一起排演节目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普通人所不了解的属于残疾人的世界,计算机学院的于彤彤在和专业技工一起修建全木质运动场的过程中学会了熟练使用各种专业工具,环能学院的郑旭在全程参与建筑工作的过程中完整经历了整栋房屋的落成……

在与各国志愿者的相处中,志愿者们互相分享了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在国外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中国志愿者们也见识了德国严谨的垃圾分类与回收,爱沙尼亚安静惬意的生活方式,美国令人叹服的森林绿化保护和法国工人对人类发展进程的深刻思考。在体验外国文化的同时,志愿者们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也空前加深。

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北工大学生对学校“立足首都,服务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办学宗旨的积极践行,更是学校通过实践活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集中体现。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按照“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遵循“目标精准化、工作系统化、实施项目化、传播立体化”的标准,为大学生提供了多元的实践锻炼机会,更成为了有效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与奉献中磨砺品格、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中国科学报》 (2014-10-23 第8版 校园)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