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水迎波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6
选择字号:
为医者,医为先
 
■水迎波
 
某大医院普外主任到了退休年龄,选拔新主任的难题摆在他面前,有两位候选人:A大夫,医学硕士学历,毕业后临床工作23年,医学基础训练扎实,手术精良,临床经验丰富,难能可贵的是他多年如一日以病人为重,凡手术的病人,他晚上一定要查房看看,浸泡在病房的时间比任何人都多。因其艺高技强,外科凡有疑难复杂病人都喜欢找他,他开创的新手术新技术也深受欢迎。在临床工作的同时,他也作了一些有关与临床有关研究,发表了数篇文章,但因为外语较差,文章以中文居多。
 
B大夫,博士学位,科研能力较强,外语口语一流,毕业仅数年,发表的SCI英文文章数篇,成果在科里数一不二,重要的是他申请到了国家资助的课题,带领的研究生较多。但B博士多年忙于研究而较少顾及临床,空余时间忙于写文章开学会而较少管理病人,手术做的数量少,难度一般。总之科研能力强而临床相对弱。
 
老主任平时临床医疗工作上依赖A大夫,而科研以B大夫为主,工作顺风顺水。可眼下,他不得不二者选一。
 
根据当前选人标准,最终选了学历高SCI文章多的B大夫当了新主任。不是吗?现在时髦的提法是学科带头人——学术更重要。接着,老主任光荣退休,B大夫上任,A大夫被调到别的医院去了,一切都似乎再顺利不过。
 
没想到不到一年,B大夫领导的普外科出事了,出大事了!
 
一位年轻军官因胃溃疡入院择期手术,主刀是B大夫和他的学生。手术做得如何外人不得而知,但手术下来当晚病人情况不好,出现腹腔内出血,尽管全力抢救,但因出血过多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一个年轻军官竟因胃溃疡手术而丢了性命?不该发生的医疗事故让一个年轻有为的生命就这么走了。B大夫为此不仅丢了官受处分,其学生也跟着受了处分。事后,外科同事纷纷说,如果A大夫不走,即使出了意外,他还可能上手术台帮忙抢救……
 
且不说手术是B大夫自己主刀做砸了,如果是下级医生在手术台上出了意外,他作为上级医生也必须临危受命,快速判断果断处理,争分夺秒与死神争夺生命。可惜,他可能有这愿望却没这能力。
 
学医的都知道,对于术后内出血的病人抢救关键是找到出血部位迅速结扎止血,可打开血水汹涌外冒的伤口,没有经验、手术不精良的人,真不敢冒险探查出血部位。以前在国内实习时,有位教授曾告诫我们实习学生:艺高人胆大,关键时刻见真章;艺烂人胆怯,错失良机将命伤。那时我们初入临床医学对此体会不深,现在明白这是千真万确啊。有人说 :“医生也有杀手”,这话对于学医的人来说听着非常刺耳,可不得不承认这或许是事实。
 
临床医学是个要命的专业,为医者,必须医为先。在医学院以及大医院,当然要做科研,但决不能用科研成绩代替临床训练和水平,更不能以SCI文章判断一个医生优劣。
 
不否认有少数牛人,不仅临床医疗水平高,科研也一级棒,能有这样的人才作为领军人物是福气和运气。对于大多数医生来讲,要顾好两头绝非易事。可现在的评判标准,恨不得每个医生都是牛人,既要临床医疗技术高超,还要SCI文章多多。这样的导向逼得医生尤其是年轻医生减少或放松对临床医学的要求,减少对病人的关心,有空去拼凑SCI。
 
曾经有位三甲医院的年轻医生被SCI逼得没法,求我帮忙将他的一篇中文论文译为英文以便拿到国外杂志发表,他说,每天临床都忙不过来,哪里有时间做科研写论文,但没有这个SCI,连副教授都不能提,实在没办法啊。我很同情,但要求他:1.原创,不能抄袭;2.不能是重复发表的文章;3.研究内容真实无假。结果,他再也没了音讯。
 
其实我非常明白这个医生的处境,真的不是有意为难他,只是不愿他痛苦地生编硬造,我宝贵的时间最后成了无用的垃圾。
 
为何作假频发屡禁不止,为何垃圾论文盛行,与其责怪一线医生,不如检讨游戏规则。好制度让好人如鱼得水,让坏人不敢妄动;差制度让坏人肆意妄为,逼好人同流合污。
 
为医者,医为先。先看好病做好医生,再做科研。好医生在实践中会有许多临床上的思考和疑问,带着问题去作研究,就会有动力,不会跟风,不会脱离实际,不会假虚空。
 
另外,有点好奇的是,那些制定以SCI为导向的人们如果生病了,会找A大夫还是B大夫给他们看病或手术呢?这问题大概不需要去问“元芳”吧?!
 
最后重复一遍:为医者,医为先,不是SCI为先!
 
(http://blog.sciencenet.cn/u/Namychan)
 
《中国科学报》 (2014-01-06 第6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