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熙檀 来源: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7-16
选择字号:
新组合迸发大能量


 
■本报记者 周熙檀
 
“建成国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机构”是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的目标。该所所长郭华东认为,遥感地球所要把视角瞄准全球信息的生产。新组合的队伍,要从事前沿性、综合性的工作,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并在国际上作出贡献。
 
“待会儿补上一个拥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以下简称遥感地球所)所长郭华东对宣传主管王小梅说。近日记者在采访时,遥感地球所还沉浸在一片巨大的欢欣鼓舞之中。
 
4月26日,第三十五届国际环境遥感大会闭幕。会后,郭华东与会务组男孩热烈握手,给女孩鼓励的拥抱。王小梅当时没赶上,但是郭华东没忘记给她补上。
 
具有重要意义的重大事件出色完成后,郭华东以此形式表达喜悦,如同足球运动员进球后的标志性动作。这一次更为特别,三件大事交织并相互促进,在繁忙和艰难中收获成果。
 
究竟是哪三件大事令遥感地球所上下如此振奋?
 
芦山地震快速响应
 
“2013年4月20日8点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遥感地球所立即启动应急响应预案,遥感飞机B-4101携带光学传感器于9点50分从绵阳机场起飞,第一时间获取灾区0.6m高分辨率航空遥感数据256GB。”
 
这是4月22日郭华东在遥感地球所组建工作报告中临时加入的内容,因为芦山地震来得突然。
 
4月18日,郭华东作为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主席刚刚结束5天的巴黎会议,于下午1点多回到北京,满腔热忱地着手筹备22日即将召开的第35届国际环境遥感大会。
 
“4月20日早上,正在做PPT比较来劲的时候,芦山地震发生了!”直觉告诉郭华东7.0级地震是大事,他立刻通过短信、电话部署工作。
 
8点49分,就在遥感地球所的飞机着手协调航线等起飞前各项工作时,郭华东给中科院领导发送报告:我们的遥感飞机很快会飞往芦山灾区。此后,飞机起飞、数据获取、信息分析、报送中央……那一天,全部精力都在处理地震应急。晚上10点半,郭华东才赶回家继续做组建报告会的PPT。
 
而21日清晨6点,郭华东又出现在所里,在召开现场会议部署芦山地震后续工作后,赶去主持国际会议前的南极遥感全球环境监测研讨会。
 
接受记者采访的会议室,正是遥感地球所芦山地震遥感监测与灾情评估工作的指挥部。4月20日下午到22日上午,23期灾情分析与评估报告和2期综合编报正是在这里汇总分析后报出的,这些报告均在第一时间通过中科院院办公厅报送国务院应急办。
 
“芦山地震中最早的航空遥感数据来自新成立的遥感地球所,我的同事们为在灾情发生第一时间内能为国家作贡献的机会而感到欣慰。”郭华东的表述很具亲和力。
 
三位一体大显身手
 
“工作逐步铺开,成果接踵而来。”这是郭华东对于遥感地球所组建后状态的评价。而实际上,4月22日原本对于遥感地球所的意义与芦山地震并无关联。
 
这一天,遥感地球所正式揭牌,其在原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和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基础上整合而成。此事筹谋半年有余。
 
这一天,遥感地球所主办的第35届国际环境遥感大会开幕,这是该系列会议发起50年来首次在中国举办大会。具体策划确立于两年前。
 
将组建报告会纳入国际会议,以国际会议促进遥感地球所成立,以新所成立来办好国际会议。“二者双赢,我们早有设计。”郭华东说,而芦山地震是其中的偶发因素。来得突然,为工作增加压力,但遥感地球所在芦山地震中快速响应,遥感科技救灾为国际环境遥感大会提供了最为现实鲜活的案例。
 
地震中的表现体现了一个遥感地球所的战斗力,而国际会议的主办则显示了竞争力。这些都为遥感地球所的组建奠定基础,“使我们的影响力提升不少”。
 
三件大事叠加的过程,并不容易,其中写满了夜以继日的辛苦与汗水。但从结果来看,三位一体,相互促进,成效斐然。
 
记者问到这个问题时,郭华东问身旁的办公室主任陆鸣和宣传主管王小梅:“你们是否觉得现状还是可以的?”
 
当看到他们不断点头,郭华东说:“你看他们点头了,说明他们同意我的观点。除你之外,我们三票对一票。”此刻大家都很兴奋,这个零岁的研究所,以活力与竞争力开始征服之旅。
 
瞄准全球高端定位
 
整合并非易事,矛盾难以避免,文化和管理融合更是阻碍重重。然而,“平稳有序”是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对遥感地球所整合工作的评价。这也成为院内整合的成功案例。
 
从去年3月26日开始的遥感地球所整合工作,每一步都公开透明。整合方案几易其稿,都充分征求大家意见。郭华东的角色是设计师,他坚持大的理念和方向不放手,明确机构设置、运行机制等。
 
在抓大的同时,郭华东还坚持放小。“信任万岁,给予信任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郭华东说。 “建成国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机构”是遥感地球所的目标。“在全球化背景下,需要全球化的视野。这样才能更好地部署战略,提出我们的发展思维和方向。”郭华东认为,遥感地球所要把视角瞄准全球信息的生产。新组合的队伍,要从事前沿性、综合性的工作,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并在国际上作出贡献。
 
为此,郭华东提出3个理念:“科学院的岗位在前沿”,遥感地球所的定位在引领遥感和空间地球信息科学的发展;国家的利益延伸到哪里,其空间信息保障和服务体系就建立到哪里;让遥感与数字地球服务于全球可持续发展,服务于地球科学与“未来地球”。
 
有理念还要有能力。遥感地球所现有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和遥感飞机两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同时承担国家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全国接收站网、参与航空遥感系统两个国家大科学工程建设项目。
 
“遥感地球所有‘2+2’个大科学装置,从数量上占了中科院大科学装置的15%,这是我们很明显的特点。”郭华东说。
 
“一三五”规划明确方向
 
整合后的遥感地球所拥有四大核心竞争力,包括天空地一体化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能力、遥感科学与空间地球信息基础研究能力、数字地球科学平台与全球环境资源信息分析能力、学科齐全的队伍机构和国际科技合作能力。
 
在此基础上,遥感地球所凝练“一三五”。郭华东表示,遥感地球所的战略定位是建设运行国家航空航天对地观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天空地一体化技术体系、构建形成数字地球科学平台和全球环境与资源空间信息保障能力。
 
三个重大突破中,一是建立天空地立体协同对地观测系统。作为国际资源卫星地面站网成员,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是世界上接收与处理卫星数量最多的地面站之一。密云、喀什、三亚3个接收站实现中国全部领土和覆盖亚洲70%陆地区域卫星数据的实时接收。同时,依托国家重大专项,正在建设西南站和极地站(即北极站)。目前北极站已完成方案设计。
 
突破二是建立全球环境资源空间信息系统。不仅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球信息,而且面向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作出科学贡献。目前遥感地球所在国家及全球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土地利用监测、农作物长势监测与估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突破三是建立新型对地观测模拟系统。基于多波段、多角度、多极化的辐射传输建模以及协同反演、尺度问题等研究基础,构建全链路遥感模拟及卫星产品生产系统,同时提出了我国遥感卫星应用标准化体系框架。
 
五个培育方向分别是空间数据密集型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航天航空智能对地观测机理与方法、地球系统过程的空间信息模拟、行星与地球全球变化比较研究、发展空间地球信息科学。
 
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三五”规划目标实现时的遥感地球所,必定是一个引领学科发展、为国家作出重要贡献、让国内外瞩目的新型研究所。
 
《中国科学报》 (2013-07-16 第5版 创新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