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5-30
选择字号:
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第八届经济文化节落幕
“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
 
■本报记者 陈彬
 
会场上,一只气球在众人的头顶慢慢飘过,时不时会有一只手伸出来,把气球从自己头顶拨开。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那只手会轻轻把气球从空中摘下,揽在自己怀里。而当主持人喊出一声“停”时,离气球最近的那个人——无论他是自愿还是“被迫”,都要站起来回答一个经济学中的问题。
 
这是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不久前组织的经济知识竞赛中的一个场景。此时,竞赛组织方正在紧张地统计着选手成绩,而观众们则在这样轻松的游戏中,比拼着自己的专业知识。
 
经济知识竞赛是该校经济学院每年一度的“经济文化节”中的一项活动。每年三四月份,该院都会开展一系列与学生专业学习有关的活动。不久前,今年的经济文化节顺利落下帷幕。
 
专业是学生的“底子”
 
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经济文化节创办于2005年,如今已经举办八届。谈及举办此项活动的初衷,该院负责此项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张建宝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2005年前后,可能是受到扩招的影响,我们明显感觉到各高校专业学习的气氛有所减弱,学生们更愿意参加一些其他活动或学习,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有所懈怠。然而专业毕竟是学生的‘底子’,我们希望通过组织一些活动,让这一状况有所转变。”张建宝说。于是便有了第一届经济文化节。
 
据了解,8年来,“经济文化节”的活动从最初的经济学知识竞赛、模拟炒股大赛等几项活动,已经逐步扩大到包括英语演讲、青年经济论坛、名家讲坛、旧书市场等六七项系列活动。但每项活动都始终坚持丰富学生的经济知识,使其了解当今经济现状,增加学生对经济学科学习的兴趣,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对经济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应用技能的理念。
 
“对学生来说,某些专业素养可能暂时看不出多大用处,但对他们发展的后劲却非常重要。我们希望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让学生真正领略经济学的专业魅力,使其从心底重视专业学习。”张建宝说。
 
思考过就是一种成长
 
虽然那场经济知识竞赛刚刚结束没多久,但因为把注意力全放在了现场的组织协调上,金鑫丽已经记不得是谁最后夺得了冠军。
 
今年读大三的金鑫丽是该院分团委副书记,也是本届“经济文化节”的“总导演”之一。今年的活动是该院分团委和学生会负责策划组织,每个活动都会有专门的人负责,而她和学生会主席则负责整体的人员分配和组织协调,对于他们而言,这份工作并不轻松。
 
“一个学院的艺术节虽不算大,但工作起来也算是‘千头万绪’。”面对记者,金鑫丽笑着说,艺术节的筹备工作是从三月份启动的,开始他们每周都要开会进行专门部署,最忙的时候,每周三四次会也是很正常的。
 
然而现在回想起来,给金鑫丽留下最深印象的并不是劳累,而是一种成就感。
 
“今年的文化节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但毕竟我们作出了自己的努力,而且我们的很多创意也得到了实施,虽然一些想法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最终没有能全部实现,但毕竟我们思考过,对我们来说,思考过也是一种成长。”金鑫丽说。
 
观念是逐步形成的
 
对于此次的文化节,张建宝给出的评价是:“有些活动略有缺憾,但总体很不错。”
 
以文化节的一个重头活动——财经英语演讲大赛为例,张建宝说,与一般的演讲比赛单纯重视英语的运用能力不同,财经英语演讲比赛鼓励学生们关心时事,在时事中提炼总结自己的观点,并在比赛中完整流畅地表达出来。“我们聘请了专门从事财经英语教学的老师做评委,他们对于一些学生的表现也是赞不绝口。”
 
回顾举办经济文化节八年间的变化,张建宝坦言,学生们对于专业知识的兴趣的确在提高。“这其实是一个氛围营造的问题。”他说,通过经济文化节,首先影响到的其实是老师的思想,他们也能感觉到学院整个工作思路的调整,而通过老师的带动,学生的观念才会逐步转变。
 
对此,金鑫丽表示,通过活动,一些意在专业研究的学生能真正获得知识;另一些学生也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这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她说。
 
《中国科学报》 (2013-05-30 第6版 动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