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蔚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5-6
选择字号:
有公正才会有梦想
图片来源:www.timedg.com

 
核心阅读:在《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对效率作出了这样的判断:“互惠的活动才是有效率的,否则,将既没有效率也不平等,而且不能持续下去。”
 
在一个不公平的社会里,权力、公共资源、法律和制度的制定向特定群体倾斜。结果是导致社会结构越来越固化,上升渠道狭窄,个体的创造力被扼杀,前行的动力衰减。
 
相反,公平的社会是充满流动性和自由选择的社会。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突破和创新。只有这样的社会,才有真正的活力和持久的繁荣。
 
改革开放30年来,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感召下,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然而,贫富两极分化,也越来越成为我们社会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本报记者 洪蔚
 
亚里士多德说:“公正不是德性的一个部分,而是整个德性。”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则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德性,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德性一样。”
 
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全民的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政策导致两极分化,那么改革就失败了。
 
经济学家王福重在今年刚刚出版的《公平中国》中,作出了这样的判断,中国社会似乎进入到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时代。
 
患不均的时代?
 
经济学家经常用“基尼系数”(0~1之间),表示一个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公平程度。0.2~0.3表示比较公平,达到0.4表示出现中等程度的不平等,0.5表示很大程度的不平等,0.6表示达到两极分化的状态。
 
据两种不同方式进行的统计,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分别是0.412和超过0.5,无论哪个数字,都已经突破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
 
“统计基尼系数是个几乎不能完成的任务,特别是对中国。”王福重表示,“但是,接近两极分化,或者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不但被统计证明,也是大多数人的所见所感,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阶层差距处于危险的边缘。”
 
此外,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都不断地加大。
 
相关调查显示,从1985年到1995 年间中国的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比从1:1.7上升到1:2.47;到2003年进一步扩大到1:3.23,“这还只是直接收入差距”,深圳大学学者娄亚萍表示,“如果加上各种社会福利,差距可能达到1:5甚至1:6。”
 
从2000年到2004年短短4年间,我国行业间劳动报酬差距迅速扩大,从2000年的2.62倍,扩大到2004年的4.2倍。“这还只是工资收入,如果再加上各种难以统计的非工资灰色收入,二者的差距就更为悬殊。”娄亚萍表示。
 
在反思这种差距产生的政策导向问题时,王福重认为,我们过去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在有意无意间忽略了公平。
 
在《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对效率作出了这样的判断:“互惠的活动才是有效率的,否则,将既没有效率也不平等,而且不能持续下去。”
 
从稳定角度而言,分配的不公平使弱势阶层产生被剥夺的感觉,产生了对强势阶层的仇视心理,这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凝聚力构成了重要威胁。
 
贫困的代际遗传
 
分配的不公平,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差异,教育的不公平、机会的不公平,正在加剧和固化这种阶层差异。早些年有学者预言:“贫困是可以遗传的。”这一预言随着越来越多的“富二代”、“富三代”,“贫二代”、“贫三代”的出现,被所有中国人见证着。
 
芝加哥教授海德曼,对父子两代在收入方面的一致性,进行了国际比较。结果显示,在丹麦这种一致性很低,只有0.15,美国为0.47,中国则高达0.60,也就是说贫困在中国“遗传”的比例超过60%。
 
不久前,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在一次公开演讲时说:“机会公平才能防止贫困的代际传播。”
 
同时,他在演讲时也提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难题:“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的情形证实,父母领救济,子女极有可能将来缺乏发展的机会。对此,美国分析认为,父母如果是领救济的,他们跟子女交流时,一天使用的词汇不超过600个,而一个高收入家庭,跟孩子每天交流的词汇量超过2000个。这就是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一个很大的不同,于是贫困、知识匮乏就延续下来了。”
 
卢迈在讲演中,没有为解决这种问题提供清晰的路径。然而,他却勇敢地承认了我们面临的现实困境:“我们说权利公平,我们现在权利不公平。说规则公平,我们现在规则不清楚。那么我们能不能真的实现机会公平?”
 
最近一段时间,越来越多的舆论把公正这一巨大挑战,与民族梦想的实现联系了起来,对实现“中国梦”所要具备的条件,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例举了不同的条目与内容,而几乎无一例外,公正都被列在重要的位置。
 
一个不断探索的话题
 
从古希腊时代起,“公正”就是那些“把反对谬误作为最高尚使命”的哲学家们永不枯竭的话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面临着贫富差距加大的社会危机,为此,哲学家罗尔斯写下了《正义论》一书,探索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途径,这本书对中国学界影响非常深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卢风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在《正义论》中,罗尔斯提出了公平的两大原则,除了权利与机会的公平外,他提出了“保障社会最不利群体的最大利益”,这个公平原则是罗尔斯首创的。
 
所谓“最不利群体”,卢风解释说:“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弱势群体,对这些人进行救助,在罗尔斯看来,要以国家权力介入的方式来实现。”
 
罗尔斯的《正义论》一经发表,就遭到了另一位哲学家的反对,三年后的1974年,哈佛大学教授诺齐克发表了《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一书,提出了过程公平的理论。在他看来,实现公平的第一要务,是在财富的获取途径上,实现公平,如果保障了财富取得过程公平、合法,仍然由于血统、家庭等原因出现“最不利群体”,这就不是“不公平”的问题,而是社会的“不幸”。救助的责任不应该由政府介入,而是由社会慈善来完成。国家不过是“守夜人”的角色,防止发生暴力、抢劫、偷窃。
 
对于这两种不同的公平观,一些中国学者认为,在中国社会可以协同作用:以罗尔斯的机会公平和分配公平原则,保障每个个体的权利和自由,保障弱势群体的最大利益;以诺齐克的过程公平,保障国家资源在占有上的公平、合法,保障财富获取的公平和合法。
 
卢风评价认为,诺齐克出生在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而罗尔斯对底层大众的遭遇有更多的认识,因此,两人在实现社会公平的途径上有着不同的选择。诺齐克的财富取得的过程公平理念,与中国的现实差距太大,也太过理想。在中国大量富豪非法取得的财富前提下,回避对最不利群体的利益保障,在目前的社会现实下是不公正的。相反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罗尔斯,特别是他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对现阶段寻求公平的中国社会来说,更有现实意义。
 
同时,卢风表示,从诺齐克的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国家的警惕,他不主张国家介入社会分配的原因之一,是担心国家的公权力过大,过大的公权力如果使用不当,反而会加剧社会的不公正。“从这一点上来说,对中国是有警示意义的。”
 
《中国科学报》 (2013-05-06 第5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