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戎可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4-29
选择字号:
地震中的大熊猫


 
总是呆在树上的傻家伙。幼熊猫更爱呆在树上,这样可以躲避天敌。


 
一生研究大熊猫的胡锦矗老先生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是满山密林,现在就是这个样子,人与地震,谁更可怕?

 
去卧龙的路上。据说汶川地震后,这条路被泥石流埋在十几米以下,这是修建在泥石流上的公路。从天而降的大石一直横卧在路中央没有清理,过往车辆绕道而行。
 
■戎可 图/文
 
四川再逢地震,救人是第一要务。救灾过后,重建将随之而来。需要重建的不仅仅是人的家园,众多生灵赖以饮啄掩蔽的自然环境也需要恢复。相信会有更多人开始关注那里的山川河流草木鸟兽。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 将是大家想起的第一种动物。
 
大熊猫经常被印在儿时作业本的封面上,那时的本子都是单色印刷,非红即绿,所以我初见的大熊猫不是黑白的,而是红色、绿色的。大熊猫不仅颜色单调,作为孑遗生物(relict),食谱更狭窄到只依靠有限的几种竹子,其中主要是箭竹 (Fargesia)。
 
竹是一类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地下匍匐的竹鞭是它们的地下茎,竹笋是它们的芽,竹鞭穿行到哪里,竹笋就从哪里钻出地面,一经风雨,高大的竹竿就拔地而起,一片竹林很可能就是少数几株甚至就是一株植物。对于禾本科植物来说,开花就意味着母体的消亡,而竹子一开花就意味着成片的竹林死去。记得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四川的箭竹开了花,程琳开始唱《熊猫咪咪》,大熊猫没有了食粮,全国告急。记不清是《中国少年报》还是少先队发起的号召,我们各捐了五分钱帮助大熊猫吃饭,还因此得到了一瓶绿色的墨水作为奖励,这件事过了这么多年我都还记得。
 
后来在动物园里、电视上见到大熊猫,它们或者精神萎顿,或者为了出国披红挂绿。即便是活化石(living fossil),它们也应该生活在大自然里,而不是踯躅于大大小小的笼舍中,更不应该成为人类博弈的附庸。
 
少年时经常和小朋友讨论大熊猫到底是熊还是猫,同样的问题在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中被反复提起。说起来,这事儿还要怪在咱们书写和阅读传统的改革上,这是另外的话。
 
大熊猫是食肉目(Carnivora) 熊科 (Ursidae) 哺乳动物,当然是熊,祖上是吃肉的,现在也能吃肉,不知在漫长的进化史上遭遇了什么事,发了愿,转而茹素,但功力还在,饿得急了随时还能还俗。
 
孑遗生物的祖先往往有着广泛的分布范围,或者由于气候变化,分布区急剧缩小,是为气候孑遗(climatic relict),或者坠入某种进化陷阱 (evolutionary trap),形态、结构、生理、行为发生巨大改变,成为进化孑遗 (evolutionary relict) 物种,总之都与现生的大环境格格不入。我猜想大熊猫是两件惨事都遇上了。现今可能有大熊猫分布的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山系,山高谷深人稀林幽,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众多古老生物的蔽难所 (refuge)。大熊猫躲在这里,不是偶然。
 
我真正近距离接触大熊猫,是前年忝座参加大熊猫“淘淘”的野放论证。正是在那次,我才真正见识了大熊猫的爬树本领,才知道原来汶川地震的震中就在卧龙保护区境内,才知道卧龙保护区内圈养的大熊猫都被紧急转移到了雅安碧峰峡保护基地。谁知道雅安再震!
 
在知道芦山地震消息的第一时间,我立即联系了卧龙保护区和雅安基地,那儿有我的同事、朋友和学生。他们给我的回复几乎都是“熊猫、家人平安,保护区内财物有少量损失”,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的回复中,在“熊猫”和“家人”之间还有“人民”二字,他们都在尽自己的职责。
 
自然界里时刻都有新的物种产生,也时刻都有物种在灭绝。如同面对人的生老病死,这是人力无法逆转的自然过程。那为什么还要保护大熊猫?据说,汶川地震后单香港捐给卧龙保护区的重建经费就数以亿计。全世界每年花费在大熊猫保护、科研上的经费也数以亿计。这些钱如果用于济贫,不知能解救多少人于水火。大熊猫不是最濒危的动物,为什么要一掷万金地保护它?不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政府经常遭到西方社会的诋毁和诟病,但是很少听说哪个国家批评中国政府又把大熊猫作为礼物租借给别人,这又是什么道理?
 
我想,这只是因为大熊猫的憨态可掬。在与人类体型大小相仿的动物中,大熊猫几乎是唯一能够让人感到安全、愉快的动物,喜爱它的形象几乎是每个人的本能。大熊猫因此成了人类保护动物、保护自然的形象代言,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从建立之初就把大熊猫的形象作为组织的徽标。
 
物种灭绝的加速、环境改变的加剧是人类数量和需求急速膨胀的结果,人类现在已经意识到保护、恢复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但并非所有人都关心、关注这个关系人类未来的事业,真正投身其中身体力行的更只是少数。所以,保护大熊猫的意义并不在于保护这个化石般的物种本身,而是在宣示人类保护自然的意志、力量和决心。大熊猫令人动容的形象,将唤起更多民众对于环境保护的理解、支持和行动。如果换作其他,恐难有这份感召力和影响力。
 
大熊猫的祖先出现在300多万年前。300万年来多少冰川来去山河巨变,何止是几次地震。如此憨钝的动物慢慢地经过了300万年的风雨,谁知人类只用了区区300年,就把它们赶到了地震的震中,逼进了生存的死胡同。这是我们看见的,那些我们没看见的呢?
 
http://blog.sciencenet.cn/u/squirrelroco
 
《中国科学报》 (2013-04-29 第6版 思想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双黑洞背后竟藏神秘“第三者” 纳米级“清道夫”专治眼睛里的隐形炸弹
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首栋建筑提前完工 寻找外星生命的希望正迅速破灭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