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庆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4-24
选择字号:
昌鑫生物:煤城农企的科技转型样本
昌鑫生物公司供图

 
一方面,土壤微生物的生态系统被破坏;另一方面,土壤缺素严重,作物无法得到丰富和均衡的养分。而这些问题都与过分依赖化肥有着重要关系。如果利用微生物菌群生产出生物有机肥,将大大提升和恢复土壤活力,还能减少化肥残留对人体的伤害。
 
■本报记者 王庆
 
阳泉,山西典型的“煤城”之一。在这里,即使远离市区,风景也难称秀丽。一路上,体形硕大的运煤车不时迎面开来,扬起滚滚尘埃。
 
当地正在尝试摆脱对煤炭资源过度开发的依赖,山西昌鑫生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昌鑫生物”)董事长陈冬至是最早行动起来的企业家之一。对土地深有感情的他,将生物有机复合肥推广到田间地头,让当地农民实现了增产丰收。
 
由于临时接待前来考察的投资界人士,原定于中午的采访被推迟到下午。“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对投资我们公司感兴趣。”跟随陈冬至多年的王建稳说。
 
新来的投资者看到的是昌鑫生物初见丰收的成果,但他们也许不了解的是,陈冬至为此熬了9年。
 
投资6亿能赚回多少?
 
陈冬至人生的上半场,是典型的“白手起家”故事。少年时的陈冬至,是帮着父母操心弟妹吃穿的兄长。他没受过多少学校教育,但却有着对市场天生的敏感,以及帮助家庭摆脱贫困的巨大动力。
 
在建材、地产、商贸等行业打拼多年后,陈冬至意识到,干这些虽然能赚钱,但无法带来可持续的发展。
 
人生的下半场,他打算做点能让后来人不断受益的事情。“我的儿子、女儿都从名牌大学毕业了,有稳定的工作,我不再为他们担心,可以专心做点更有意义的事情了。”陈冬至说。
 
从农村走出来、对土地有感情的他,首先想到的还是农民、农业和土地。
 
他发现,多年来过度使用化肥、过分追求高产的耕作模式给土地带来了巨大伤害,人们的健康也因此遭受着侵害。
 
据昌鑫生物的技术副总耿春斌介绍,一方面,土壤微生物的生态系统被破坏;另一方面,土壤缺素严重,作物无法得到丰富和均衡的养分。而这些问题都与过分依赖化肥有着重要关系。
 
陈冬至向科研人员了解到,如果利用微生物菌群生产出生物有机肥,将大大提升和恢复土壤活力,还能减少化肥残留对人体的伤害。
 
“不是说我有多高尚,目标多远大,我相信好东西一定会有大市场。”陈冬至认为自己的理想主义建立在现实需要的基础上。
 
当他打算用之前积累的巨额资金来投入这个生物技术项目时,面对的不仅是质疑,甚至还有嘲笑。
 
“有人觉得我傻,有钱不赚还想烧钱,我的兄弟们一开始都不赞成。”陈冬至说,“9年时间,我往这个项目上投了6个亿。6个亿就算贷款出去,能赚多少钱?但我想的是能把生物有机肥做出来,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成立研究院
 
陈冬至舍得为研发投入。在国内民营企业普遍研发投入不足的环境下,他却专门为科研部门盖了一座楼,成立了“山西舜天农业微生物科学技术研究院”,并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文新以及多名土壤与环境微生物学、生物工程学和土肥学专家长期做技术研发和指导。
 
从前期研发、中试到工艺放大,有时几千万资金投入进去就像石沉大海,陈冬至心里也发虚。但他坚信,这些失败都是最终成果的铺垫,是“绕不开”的磨难。
 
多年的磨难终于磨出了核心技术——复合共生智能菌群,该菌群是利用生物技术、通过数十万种微生物进行筛选、繁育、多菌株复合、提纯、复壮,选育出数十种有益菌和益生菌进行复配以及创新的复合培养基。
 
该复合发酵技术解决了厌氧菌与好氧菌复合共生,以及菌群与有机成分、无机成分复合存活率低的难题。通过菌菌复合,采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实行多菌株复合接种,昌鑫生物建立了一个由18种智能共生、功能互补的微生物组成的生态体系。
 
昌鑫生物生产的生物有机复合肥原料多是未燃烧的煤矸石、畜禽粪便、秸秆、酒糟、醋糟等废弃物,经复配、发酵、粉碎、细磨、造粒等工序,添加公司研制培育的复合共生智能菌群及微量元素制成生物有机复合肥。
 
在生产工艺方面,昌鑫生物利用药级三体菌体培养繁殖工艺,采用大型制药企业的菌体培养繁殖工艺及进口生产设备,三级分层罐式微生物发酵工艺,在菌种、发酵及提取等主要生产工艺过程实现了精准控制,保证菌种繁育的纯净、安全,菌体成活率高;恒温七层塔式自动翻转发酵工艺使载体发酵过程不受气候影响,发酵速度快,耗能低。
 
目前,昌鑫生物有机复合肥一期40万吨工程项目,已于2011年8月份建成投产;二期30万吨固肥工程项目,将于今年年内建成投产;第三期30万吨液体肥料生产线也正在积极筹划中。
 
把钱花在人才上
 
陈冬至认为,公司的成果很大程度上因为把钱花在了刀刃上,而这刀刃无疑就是人才。“我们是创业阶段的企业,员工辛苦是肯定的,为了激励员工和得到员工家属的理解,我们的福利在本地属于高水平。工资高、福利好也是我们吸引高层次人才的保障。”
 
昌鑫生物现有的400余名员工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员工占到80%以上,其中,清华大学博士2人,硕士研究生30多人,本科生150多人。
 
同时,他也深知,企业要想长远发展,还要把钱花在对员工的培养上。
 
昌鑫生物每年设立200万专项资金对员工进行深造,并定期通过内部培训和外聘讲师对员工进行全方位培训,培养核心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一位员工对记者说:“来讲课的专家不仅限于生物肥料技术本身,而是涵盖经济、政治多个方面,有的似乎和工作关系不大,但陈总觉得这对我们综合素质提升有好处。”
 
不仅如此,在公司内部还采用“轮岗制”、“助理制”和“接班人制”等为新进员工提供历练机会和发展平台;对于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后备干部,集团公司已投入300万元,连续3年把他们分别送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进行企业管理培训。
 
陈冬至为员工的培养倾注了心思,他们也帮助陈冬至成就了发展中的昌鑫生物。
 
《中国科学报》 (2013-04-24 第6版 生物)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