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庆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4-24
选择字号:
可穿戴计算掀起健康浪潮

 
可穿戴计算装置将为医疗健康领域带来一场革命。
 
图片来源:www.chinawatchnet.com
 
可穿戴计算装置产业链的建立和成熟,还需要新材料、精密零件等配套产业的发展,同时,可穿戴计算装置与人的结合也将更加紧密。
 
■本报记者 王庆
 
“谷歌眼镜”还未上市,“智能手环”先来了。
 
腾讯电商旗下易迅网近日宣布,在国内开售智能手环“Jawbone up”。通过这款手环,用户可以记录日常生活中锻炼、睡眠和饮食等实时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与iPhone、iPad等同步,通过数据指导健康生活。
 
这意味着电商也加入了愈发火热的可穿戴计算装置的竞争。
 
业内人士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可穿戴计算装置面世,特别是在医疗健康领域,将掀起新浪潮。
 
计算“以健康为本”
 
如同科幻小说般的情节正在成为现实。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陈东义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手机不再是通信和娱乐工具,手表也不仅是用来看时间的设备,通过这些贴近人体的装置,可以实时、多维度地记录人体的生理数据、运动信号和位置信息,然后进行智能分析,及时向佩戴者提供医疗健康方面的建议。
 
比如,位于喉部的一个微小装置,可以监测饮食、运动等各项活动,告诉糖尿病患者哪些行为导致了血糖升高,哪些行为有利健康。
 
智能化的可穿戴计算装置何以成为人体的一部分?
 
陈东义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这首先来自于可穿戴计算技术的日趋成熟。
 
可穿戴计算是随着电子器件不断向超微型化方向发展,以及新的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理论与技术的不断涌现应运而生的,是计算“以人为本(human centered)”、“人机合一”理念的产物。
 
这种计算模式衍生出一类可穿戴、个性化、新形态的个人移动计算系统,也即是可穿戴计算装置。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达,则成为了可穿戴计算装置背后的又一推手。
 
将可穿戴计算技术融入移动智能终端,手机、手表、衣服都可成为医疗健康终端。“以前手机是通讯终端、娱乐终端,将来就会成为比目前普通医疗设备还强大的健康终端。”陈东义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医疗健康的穿戴式革命
 
陈东义认为,可穿戴计算装置将会为医疗健康领域带来一场革命。
 
借助此类装置,人的感知能力和体能都将被大大加强。例如,老年痴呆症患者可借助智能眼镜唤起容易忘记的人和事;智能假肢可帮助活动不便的老年人和残障人士。
 
此外,人的感知将被精确化和数字化。“比如胸闷、心慌这些症状都可被可穿戴计算装置进行数字化分析,及时给佩戴者健康提醒。”陈东义说。
 
陈东义告诉记者,部分医疗健康设备将逐渐以新的形态出现,不再只是放在医院里的大型机器,而是以鞋、衣服、帽子、饰物的形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例如,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黄安鹏正在研发可以像衣服一样穿在身上的移动心电终端和会诊系统,该系统可对心脏病高危人群实时监控和预警。
 
而在陈东义看来,可穿戴计算装置的重要意义之一,便在于其监测内容和角度的多维性。“以前我们在医院做心电图,只是特定时间内的生理信号采集,而借助可穿戴计算装置,我们可以从时间、地点、外界环境、生理信号、运动信号等多个维度采集信息。”
 
通过此类多维度、长时间的不间断监测,可获取人体信息的“大数据”。陈东义认为,这些与健康相关的海量信息将带来巨大价值,也意味着可观的市场前景。
 
艾媒咨询向《中国科学报》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可穿戴便携移动医疗设备市场销售规模达到4.2亿元,预计到2015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超过10亿元,到2017年,中国可穿戴便携移动医疗设备市场销售规模将接近50亿元。
 
“随着人们对于自身健康重视程度的增加,可穿戴移动医疗设备市场规模也将不断扩大。”艾媒咨询首席执行官张毅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待催生的服务产业链
 
目前,巨大的市场前景已吸引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涌入可穿戴移动医疗设备领域。GE医疗和飞利浦等公司已参与其中,国内的东软熙康也推出了自己的智能腕表。此外,还有许多创新公司以及专业领域的企业也都在开发提供网络医疗应用服务的可穿戴式计算装置。
 
耐克公司也在力推自己的“燃烧手环”(Fuel Band)。该装置可自动侦测使用者运动时的热量,并与热门减肥应用“Lose it!”合作,将资料同步上传到该应用,方便用户随时进行体重管理。
 
但业内人士指出,正如任何科技新事物一样,可穿戴计算装置仍面临一系列挑战。
 
黄安鹏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如何有效获取信息”和“如何准确理解信息”是最主要的两大难题。
 
做心电图的经历对我们来说都不陌生:平躺后,手腕、脚踝和前胸等多个部位与设备接通,从而保证信息的丰富和准确。
 
而这正是可穿戴式装置面临的问题:轻便与准确有时是一对矛盾体。“我们日常生活中身上不可能连着一堆电线,而轻便的装置往往采集的有效信息不足。”黄安鹏说。
 
此外,生理信号往往容易和运动信号混淆,或是受到外界噪音的影响。例如,感应器灵敏度不足,就会导致辨别不清心率和运动的信号。
 
相比海量信息的获取,黄安鹏认为,如何正确地分析和理解这些信息更加困难。“医学的科学量化本身就是个问题,量化之后再去理解它,就更难了。”
 
目前,医学诊断除了来自数据,更多还在于医生的个人经验。因此,让一个小小的装置扮演医生的角色给患者科学的建议,难度可想而知。
 
不过张毅告诉记者,科研人员已意识到这一问题,解决方案之一便是将可穿戴计算装置更多地作为一种信息收集和传输终端,将海量数据传送到更大的分析平台中,同时借助专业人士的人工分析,保证医疗健康服务的科学性。
 
“其实相比卖出多少产品,更大的商业价值在于其催生的一系列服务产业链。”张毅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这就需要医疗、信息技术和服务资源的产业整合能力。目前这个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
 
而在陈东义看来,可穿戴计算装置产业链的建立和成熟,还需要新材料、精密零件等配套产业的发展,同时,可穿戴计算装置与人的结合也将更加紧密。“未来可能不仅仅是穿戴,而是嵌入到人体之中,成为人的一部分。”
 
《中国科学报》 (2013-04-24 第2版 技术经济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