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惠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4-17
选择字号:
立体城市或解能源枯竭困局

 
能够节约更多能源及土地资源的立体城市,有望成为现实版的“天空之城”。
 
图片来源:昵图网
 
■本报记者 李惠钰
 
宫崎骏笔下的动画片《天空之城》,把人们带入到一个乌托邦般的梦幻世界。它虽然只是一个飞船模样,却拥有一切城市的特质:自然环境、科技文化、娱乐休闲甚至超级武器装备……
 
虽然“天空之城”的梦想过于理想,不过,在由北京万通立体之城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万通”)举办的“微城市,绿建筑”论坛上,总经理郝杰斌所展示的能够节约更多能源及土地资源的立体城市,有望成为现实版的“天空之城”。
 
让城市“站起来”
 
“一座自给自足的绿色城市,能让所有能源和生活所需,通过建筑设计和运用某些物理学的效应而得到,从而实现良好的人际互动,与周边自然生态密切关联。”有“世界生态建筑之父”之称的美籍意大利建筑大师保罗·索莱里曾如此表述。
 
在郝杰斌看来,这种自给自足的绿色城市正是他们所倡导的绿色低碳的立体城市。
 
所谓立体城市,是指采用先进的新能源技术和复杂的智能管理体系,建成一个高密度的绿色智能建筑,拥有居住、工作、教育、医疗、休闲等大部分城市功能,建筑内部高速电梯纵横交错,居民“足不出户”即可满足大部分工作生活等需要,是一座舒适便捷的宜居社区。
 
“立体城市”这一新型城市建设模式,最早由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于2009年在哥本哈根“中国商界气候变化国际论坛”上提出。当时,他计划在大约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造一个建筑面积600万至1000万平方米、可容纳15万至20万人口的高密度建筑群。
 
从平面到立体的城市构想,到底是天方夜谭还是现实可及?
 
事实上,立体城市的“萌芽版本”已经出现。2010年初,韩国政府就宣布将在首尔以南35公里处建造一座可容纳7.7万人的绿色新城。这座新城设计了一座山峦形状的能量中心,周围是“小山梯田”一样的建筑,拥有住宅、商场、写字楼等复合型的建筑功能。
 
郝杰斌觉得,到2020年,中国人口数量将达到3.5亿,要想满足生存需求,按照目前“摊大饼”的城市发展模式,至少需要比现在多出两倍的土地,这已经与“使生活更美好”的初衷背道而驰。
 
在他看来,将“摊大饼”改为“摞小饼”的立体城市布局,将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趋势。
 
“微循环,正能量”
 
郝杰斌给出一组数据:相比同样规模的平面城市,立体城市约使用其1/7的土地,节约58%的城市用水,降低41%的能耗,减少60%的碳排放和89%的不可降解垃圾填埋量。
 
在他看来,低碳环保、减少能耗的建设理念始终贯穿在立体城市规划的各个领域。“微循环,正能量”是概括立体城市的“六字真言”,也是中国新型城市建设的标杆。
 
郝杰斌表示,能源在中国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牵扯到国家战略等方面。“我国是‘大能源’系统,能源垄断虽在短时间内集约效率,却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资源的浪费。”
 
“15年前,由于电空调成本低、使用方便,在和非电空调的决胜中得以取胜,从此中国走入电空调时代。”郝杰斌说,“发电很不容易,煤、石油、天然气输送到电场发电,经过几千公里的传输,衰减50%,再到家里的空调,供我们享受一点冷气,这样的能耗循环非常可怕。”
 
郝杰斌觉得,如果在每个立体城市中设有一个能源中心,就地产生热能、电能,还有热效率的交换,通过集中式的能源安排和梯级的能源利用,实现微循环,这样就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因地制宜的批次利用一点也不复杂,就是看大家如何思考。”郝杰斌指出,立体城市就是要为城市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实现微规划、微产业和微管理的有机结合。
 
郝杰斌表示,微规划就是从生态、能源和交通等领域充分考虑绿色、节能和低碳的要求,表达立体城市对自然的尊重;微产业则是要将医疗、教育和农业在立体城市中得到发展和创新;微管理即引入社区自治的理念,充分运用新信息技术,建设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打造智慧城市管理新模式。
 
现实遇挑战
 
如今,北京万通已经开始将理论付诸于实践。
 
论坛上,郝杰斌称,北京万通已经在成都、西安和温州等地推动立体城市的建设,将为当地未来十年的城市发展带来一个崭新的面貌。
 
不过,面对如此庞大的项目工程,梦想能否照进现实,引起业界质疑。
 
据北京万通公开的资料统计,除成都双流、浙江温州、陕西西安三地,早在2009年,该公司就计划在河北廊坊兴建规模庞大的“立体城市”项目。
 
上述四大立体城市预计总面积达14.59平方公里,仅成都双流、廊坊及温州三大项目预计总投资就达1010亿元。
 
但是,到目前为止,上述立体城市都还只是空中楼阁。
 
业内人士分析,北京万通四大立体城市“难产”的症结在于资金的压力,在土地价格猛涨的整体形势下,低价拿地的可能性也很小。
 
另外,鉴于立体城市项目在中国城市建设及房地产开发领域尚无先例可循,地方政府随时可能爽约,北京万通自身对项目开工日期的掌控力也接近于无。
 
不过,建筑评论家史建对北京万通的立体建筑理念仍然表示肯定,他觉得,立体城市的概念将会极大改变如今的能源枯竭型城市的现状。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也表示,在各国大力推进典型的生态城市建设进程中,北京万通所倡导的绿色低碳的全新理念,值得借鉴。
 
《中国科学报》 (2013-04-17 第8版 能源)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天问二号探测器拍摄的地月影像图发布 定制生物墨水3D打印出人类胰岛
这些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石吗? 天关卫星发现新型暂现X射线天体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