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侠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2-18
选择字号:
中国科学精英老龄化太严重

 
图一


 
图二
 
■李侠
 
近日为了写点东西,一直在收集资料,其间遇到一些有趣的现象,先记录一笔。中国科研环境的好坏以及活力与它的精英群体的构成有莫大关系。按照美国经济学家阿兰·斯密德教授(Allan A.Schmid,1935~ )的观点,社会与群体的整体表现遵循“状态——结构——绩效”的三元范式(即SSP范式),特定结构是促成特定绩效与状态的决定性因素。那么比照中国科技界的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倒推模式来探寻中国科技界存在的深层问题。
 
由于这些年中国科技界缺乏引领社会发展的重大原始创新成就,加之政府科研投入逐年递增的现实,公众对于中国科技界的整体绩效与状态表现并不是很满意,问题就在于科研结构的安排模式出现了问题,由此带来了状态与绩效的不理想。科技界只是整个社会的子系统,影响它发展的因素众多,抛开其他因素不谈,仅就人才配置结构而言,就存在极大的问题。按照美国女科学社会学家朱克曼的说法,院士就是所在国的科学精英,那么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理所当然就代表了中国科技界的最高精英。据此,笔者到两院网站浏览了一下,发现一些信息很有趣。
 
笔者根据中国科学院网站提供的信息统计,中国科学院在职院士合计709人,这个表格的纵坐标是人数,横坐标是年龄(见图一)。
 
下面再看看中国工程院的情况。
 
这是笔者浏览工程院网站时的截图(见图二),同样纵坐标是人数,横坐标是年龄。目前,中国工程院共有在职院士765人,平均年龄74.3岁。好了,无需多说,大家都明白,中国科技界的精英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老龄化趋势。
 
在一个民主机制不健全的国家里,由于资源稀缺的硬性约束,中国科技界在权力配置、资源分配,目标选择以及价值观输出上存在严重问题。据笔者的研究,任何人,包括科学精英在内,70岁是一道门槛——思维活跃程度的临界点。退出机制很重要(以往的资深院士的制度设置在实际中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未来的改革方向应该是加大45~65岁之间的精英比例。
 
改变科技人力资源的配置结构,力争使各个年龄段的人才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释放,重新激发科技界被浪费的活力与激情,经此努力,相信科技界短期内就会在绩效与状态上有实质性的变化,以此赢得整个社会与公众对科技界的尊重与认同,还有对科学技术未来的支持。
 
元老院模式必须改革!科学不是怀旧的城堡,科学是一项需要未来也创造未来的事业!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中国科学报》 (2013-02-18 第6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