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2-19
选择字号:
一个工科男的青春纪念册
 
■本报通讯员 王潇
 
6篇论文被SCI收录,2篇论文被EI收录,来自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学院应用化学专业2011级研究生薛兵说:“这是我的一个青春纪念。”
 
“很多‘211工程’学校的研究生都做不到这点,一般也就是两三篇。”他的导师孙家跃教授对爱徒赞不绝口,“薛兵特别优秀,他搞起研究有一股钻劲儿,不怕吃苦。”
 
“泡在实验室”
 
的青春很充实
 
薛兵发表的8篇论文都是关于“稀土掺杂的无机化合物”的,他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它们的性质,通常都要用多种方法来核查。有些实验还要去北京郊外的良乡校区做,很多时候他得6点就出发。他认为,这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总不能让老师等我吧”。
 
薛兵起得早、到实验室早、走得晚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孙家跃说:“他每天是最早到实验室的,也是最晚离开的,有时候因为一个数据不理想,他会反复实验很多遍。”薛兵的学妹就曾经看到他晚上11点了还在实验室做实验。
 
薛兵认为,这么早起床去实验室,是因为做实验是一个非常花时间的过程,有的时候中午饭都顾不上吃,一直忙到晚上才能回宿舍,而准确的实验数据正是撰写论文的基础。
 
尽管很多时候一个人对着器材一整天也说不了一句话,但薛兵却说:“没有奋斗过的青春多苍白啊!何况这还是一件你喜欢也值得你去为之努力的事情。”在师妹邸秋梅眼里,薛兵是一个“对自己生活有想法,对自己的人生有明确规划的人”。
 
“啃硬骨头”的青春很励志
 
薛兵一入学就为自己设立了目标——要在科研上有所建树。泡在实验室里只是他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所付出的一部分,在国际上发论文是他更大的目标。为了实现自己确立的目标,早在研一的时候,薛兵的努力就已经开始了。
 
“我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导师的悉心指导。”薛兵说。孙家跃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每两周要开一次组会,在会上他们会对彼此的实验进度进行交流,导师会针对每个人的实验问题给予详细的解答。 “每次的组会对我来说就像一个新的起点,通过导师思路的引导让我能够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帮助我拓宽了思路。” 薛兵说。
 
要在国际上发论文,语言关是个大问题,全英文的论文写作使得很多中国学生大伤脑筋。孙家跃表示,在审稿的时候,如果发现是中式英语,直接就会被退稿了。
 
为了适应全英文的写作要求,薛兵坚持“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在研一的时候就开始大量阅读外国文献,“一开始很多专业的术语我都不明白,我就把文章打印下来,一个词一个词地对着看,有不认识的就在旁边标注中文”。十几篇的文章他反复看了很多遍。同时,他还不断地去搜索最新的国外文献,从研二开始,保持着每周至少一篇的速度。这不但开阔了他的视野,也提高了他的英语能力。
 
一篇英文文章的写作,薛兵经常要几易其稿,句型、时态、语法……全都得注意,全都要反复地改。薛兵说:“我的第一篇论文一共耗时9个月,光写就写了两三个月。”
 
就算如此,薛兵也会遇到被退稿的情况。“这个时候会很受打击,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被肯定,但我最终坚持下来了,是因为我认定了我的研究生目标就是要努力做科研,好好写文章。”
 
“专注”的青春很出彩
 
两年间,薛兵除了这8篇论文,还参与申请了3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独立承担了北京工商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1项,参加了2012年北京材料与工程国际会议和2013年丽江材料科学与工程会议。在今年,他还成为了国家奖学金的获得者。
 
薛兵将自己的研究生生活比作一部励志片,从一个实验室“菜鸟”,一步步走向成熟。他不让人用“成功”来形容他——“我只是想在研究生期间做好科研,现在做得还可以,当你把社会实践、人脉等作为目标时,认真去做你也可以做得很好,所以没有什么成功,失去与得到是同步的。”
 
“上天对每个人都很公平,当你得到很多的时候你要想到也失去了很多,但求在自己所看重的、自己在乎的方面做到最好。”这是薛兵最喜欢的一句话,他也确实做到了极致。如今薛兵已经研究生三年级了,他的这本“青春纪念册”也写到了最后一章。现在,他又瞄准了新的目标,准备踏上新的旅程,去书写新的故事。
 
《中国科学报》 (2013-12-19 第8版 校园)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