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2-19
选择字号:
搭载青春的列车

 
▲小王的一沓儿车票
 


▲李浩晨的车票故事
 
说到火车,几乎没有谁会觉得陌生。作为我国最普遍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火车也是大学生出行时最具性价比的选择。从慢慢悠悠的绿皮火车,到如今时速超过300公里的高铁,都承载着我们的青春记忆。
 
■本报记者 韩琨
 
“当然是春运了”
 
说起与火车有关的印象深刻的事情,中国人民大学大四学生程晓楠脱口而出的答案就是“春运”。
 
“春运”,号称是每年规模最大的人类迁徙活动,放寒假的大学生和在外工作返乡的人们一起,构成了这浩浩荡荡的队伍。
 
程晓楠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虽然平时出去旅行也多选择乘坐火车,但是坐火车最难忘的记忆还是从北京回福建老家的一次硬座经历。
 
春运的艰苦不仅在于人流浩大,更在于一票难求。高校可以帮学生提前预订的学生票只能是硬座,但是对于长达二十几个小时的旅程来说,硬座显得残酷了点儿,票量本就相对较少的卧铺变得越发抢手。
 
“那时还没有网络订票,电话订票也不流行,只能去学校东门旁边的代售点排队去买。”程晓楠说。她记得很清楚,代售点八点开门,八点十分开始售票。早晨六点刚过,她就跑去代售点门口排队了。
 
“天还没亮,我就去排队了。到那儿才发现,前面已经排了四个人了。”程晓楠回忆道。排队的人大多都是学生。为了节省操作时间,开票前售票点的工作人员提前登记了大家需要的车次。“结果,还是没买到卧铺。”于是,她便有了一趟硬座回家的经历。
 
列车时刻表显示为25个小时的普快,速度本就一般,还免不了让道、晚点。唯一让程晓楠觉得庆幸的就是座位的位置了:“还好靠窗,有依靠。困了就眯十到二十分钟,然后被火车晃醒。”被晃醒,再随着火车的节奏入睡,再被晃醒,如此反复。
 
正是由于靠墙睡,随着火车晃啊晃的,程晓楠回到家才发现:“头上撞了个包出来。”
 
发呆、看书、听歌、看风景,间歇抱着书包再睡一会儿,这些是程晓楠在火车上的主要活动。不过,对于25个小时的车程来说,还有一项活动是任何旅客都免不了的——上厕所。
 
“上个厕所都要半个小时。”至今想来,程晓楠都觉得心有余悸。过道上挤满了人,难以落脚,只能尽一切可能寻找下脚的地方,一步一步地挪动。
 
颠簸到家的那一刻,出了车厢,程晓楠已经四肢僵硬,唯一的想法就是:“终于解放了。”
 
异地恋培养出火车迷
 
一般来说,家乡到大学所在地的路线,是每个学生最熟悉也是往返次数最多的路线。但对于某一群人例外,那便是“异地恋”一族。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三年级学生小王就是其中之一。
 
“火车迷有很多种,有线路迷、车辆迷、机车迷等等。我是属于不太专业的火车迷,经常坐火车看女朋友,所以就渐渐对火车很熟悉。”小王这样给自己定义。
 
自从2008年初与女友在一起,至今,他们都处于“异地恋”的状态。本科时,小王在合肥读书,女友在南京。如今,他在上海,她在杭州。因此,合宁铁路和沪杭铁路成了他最熟悉的铁路路线。小王记得很清楚:“2008年4月18日,合宁铁路才通车。”
 
“还好都不算远。”他说,本科时一个月去看一次女友,研究生空闲时间多一些,就两周一次。正聊着,小王向记者展示了一张图片,积攒下来的火车票厚厚一沓,约有十几厘米。“其中也有出去玩的车票,但大部分都是去看她的。”
 
“还好了,很快就不会再加了。”他说,等明年毕业,就可以结束这种状态了。小王告诉记者,在火车上只有一个小时左右,时间很短,两边火车站到学校的公交时间都超过在火车上的时间。因此,在火车上的心情基本上就是一个字——“累”。
 
小王说,对火车的感觉其实刚开始还挺新奇的,可“后来坐多了也就形成了习惯”。
 
说到火车迷,小王有一个双层硬座的火车模型,是真实车辆按比例缩小的。有一次,他特意坐了这趟车,然后找到了那辆模型的原车。
 
理工科学生中有不少火车迷,大家在BBS的相关版块下结识,在现实中有时也聚到一起活动。在京沪高铁开通前,小王和学校的几位同好一起去蚌埠“考察”蚌埠南的建设情况。他们在蚌埠南的一座天桥上想拍一下测试列车。“这个时候有个警察过来了,我以为不让我们拍。结果他很愉快地跟我们说下趟车会几点到,然后还用对讲机和车站的人确认了一下。”这让小王觉得很有趣。
 
意识流的火车情结
 
有人选择火车出行是因为它方便准点,比如选择5小时的京沪高铁而不是延误如家常便饭的飞机,有人选择火车是因为价格便宜,而还有一群人,选择火车的具体原因已经说不清楚了,但很明确,这是一种难以言表的火车情结。
 
天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李浩晨自称“伪火车迷”,但是,只要出行,火车都是他的首选交通方式。
 
“首选必须是火车,再近的路只要有火车都是首选。”李浩晨说,比如最近从学校去塘沽都会坐城际列车,但其实去塘沽的轻轨也是火车站首站。
 
李浩晨第一次坐火车还是小学去北京,他至今记得那是一趟绿皮火车。“从安庆出发时间很长很难熬,完全跟我现在对火车的感觉是两个极端。”而李浩晨真正意义上开始一个人第一次坐火车是在江苏读书,从南京到镇江,车型还是BSP(车厢类型的一种,部分列车采用此类车厢,现在较少)。
 
“其实开始哪有什么情结,都是出去玩坐火车新鲜。”李浩晨说,渐渐地,坐得多了,感觉就变了。“现在肯定是一种习惯。”
 
李浩晨告诉记者,他本科有一段时间特别痴迷于火车,关于火车的任何内容都想了解。之后,他在论坛上认识了不少火车迷,与这些人接触后发现自己太“水”了。很多东西都是在他们的帮助下学习了解到的,包括去拍火车等。到如今,他这样表述:“火车对于我的意义不再是一种机械方面的爱好,纯属于一种感觉。”
 
读大学至今的火车票李浩晨都保留着,在他看来,每一张火车票都是一段记忆。有时,只是翻翻以前的车票,记忆就会被一下子拉回到特定的场景之中。
 
在不计其数的出行中,李浩晨印象最深的还是在5087次列车合肥西到安庆西上见证了两位好友的爱情开始。至今,他们也都还在一起。
 
关于所谓情结,李浩晨觉得,这种感觉有点虚无缥缈,其实只可意会。
 
他读过一本叫作《记忆火车》的书,里面有句话他记得很清楚:“对于中国人,火车是往事和人生离散的聚集之地,与火车有关的一些场景会被暗暗地保留一世。有的时候,一生也不过是一些站台、车厢、出站口场面的串接,火车暗含着别离、转折、落寞和企盼。”
 
“这句话一下子就让我产生共鸣了。”李浩晨说。
 
《中国科学报》 (2013-12-19 第8版 校园)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