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晓东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2-19
选择字号:
电影领域是否为高端人才无人区
 
■卢晓东
 
12月8日,中国内地电影票房轻松突破了200亿元大关,全年有望超过220亿。据统计,自1994年电影市场开放以来,内地电影票房突破100亿用了16年时间,而突破200亿只用了3年。由于人口增长、经济情况改善同时银幕数量迅速增长,中国电影市场未来还将持续增长。面对这个巨大的增长中的市场,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跟得上吗?
 
12月9日,《文化强国之路》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选编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李长春同志2002年至2013年间关于文化发展的重要讲话、谈话、文章、批示等共91篇,其中许多讲话和谈话为第一次公开发表。在2012年8月23日,李长春同志就以电影《阿凡达》为例,对中国电影人才的培养发表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谈话:
 
“从《阿凡达》这部电影上看,电影技术上的突破使我感到,导演需要掌握多学科的知识,能不能培养高级导演,关系到电影产业的长远发展,这也关系到我们电影人才的培养体制。该片导演卡梅隆本身有着很宽的知识面,原来是学理工科的,工程师出身,而我们这种应试教育从高中就分科,弄得很窄。我们可否在电影学院试办一两个本硕连读的班,增加数理化和工科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物理知识、化学知识、计算机知识、信息化知识。现在我们是懂艺术的不懂电脑软件、懂电脑的不懂艺术,复合型人才少,要大力培养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要求的电影人才。”
 
导演卡梅隆是电影领域中的独孤求败者,在电影导演这个行当他只与自己竞争。当拍出全球票房第一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后,他就停下电影创作去研究创造3D摄影机了。之后《阿凡达》出来,全球票房第一和第二的电影都是他导演的作品了。3D技术的诞生是电影领域中的革命,因为观众是不能在家里电视机前看3D电影的,效果不行,一定要去电影院。可以说3D又将观众从电视机前拉回到电影院。
 
承认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那就是中国的教育体制、教育观念和哲学目前还培养不出来如卡梅隆一般的革命者。那么,我们能培养出相对有世界竞争力的导演吗?目前,我国正在上演由阿方索·卡隆导演的3D科技大片《地心引力》,截至12月7日内地票房突破4亿,全球票房突破6.3亿美元。仅就票房而言,《地心引力》与去年徐峥导演的《泰囧》相差很远,但若就科技或科幻类型片而言,内地是否有导演具备这样的科技知识水准呢?内地是否有摄影和后期团队能完成相当的电影技术工作呢?电影领域是否为高端人才无人区呢?
 
正如李长春同志所说,我们需要大力培养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电影人才。但是,在“大力”之前,我们哪里着力呢?
 
2008年中国电影票房仅仅为43亿,2009年2月10日笔者在《科学时报·大学周刊》撰文“电影研究专业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其中预测未来中国电影票房将继续增长,同时以耶鲁大学的“电影研究”专业为例,指出“电影研究”专业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专业,其课程包括从艺术史、文学、历史、哲学、社会科学多学科角度对电影的研究,也包括对电影组成各元素的探索包括电影生产、导演、摄影、国别与地区的电影文化以及电影院研究等。真正办出这样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专业,需要打开一所大学之内学科和院系之间的壁垒,多学科合作培养人才。当然,这对我们目前的大学而言,有一些难,也许几乎没有大学能够这样去培养电影领域高端人才。这是大学内部人才培养的组织问题。
 
之所以“少有或者没有”,第二个原因在于目前大学的学科设置。1952年我们学习苏联进行院系调整,建设了专门的学院如“北京电影学院”去培养电影专门人才,目前已能看出局限。电影学院有导演、表演、摄影、录音、动画、美术等学科,但其他支撑学科只能以“基础部”涵盖。这样的学科设置对于李长春同志“增加数理化和工科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物理知识、化学知识、计算机知识、信息化知识”而言,显然力不从心。与此同时,一般综合性大学在基础学科方面设置完备,但却没有或者只有很弱的导演、摄影学科。
 
促进高校之间学科和知识互补,一个重要的模式是设计联合授予的学位课程。在本科阶段一种可行的方式是,学生前两年在一所综合性大学注册学习一半课程,后两年在电影学院注册学习一半课程,最后在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上有两所学校共同盖章,学生成为两所学校共同的校友。
 
欧盟在博洛尼亚进程之后,已经开始推动联合授予学位的工作以促进大学间学科互补,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笔者手头就有一份209页的《如何管理联合授予学位》的操作手册,可见其工作的细致程度。笔者手头还有一个文凭的样本,这个硕士专业名称为“国际贸易与欧洲一体化”,联授学位的合作院校为7所,包括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法国李尔第一大学,英国斯塔福德郡大学,意大利巴里大学,西班牙坎塔布里亚大学和捷克布拉格经济学院,毕业生文凭上有7所学校盖章。
 
以联授学位探索培养电影领域高端人才是未来一种可行的教育途径,但这样的观念我们会接受吗?教育部高教司、学生司、学位办和财务司能合作吗?大学的积极性能够调动吗?我们也会有细致的管理手册吗?未来电影领域是否仍为高端人才无人区?
 
《中国科学报》 (2013-12-19 第5版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