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爱民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2-19
选择字号:
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
水产养殖须开拓深远海空间

 
麦康森
 
■本报记者 孙爱民
 
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每年的水产养殖产量占世界总量的70%。在丰富国人餐桌的同时,我国的水产养殖业也供应着国际市场:2012年水产品出口额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0%,并连续13年居大宗农产品出口总额首位。然而,由于我国内陆和近海的养殖空间逐步受到其他产业挤压,水质环境不断恶化,水产养殖业的未来增长空间令人担忧。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麦康森在日前召开的“蓝色经济发展国际高峰论坛”上表示,中国水产养殖业的未来发展必须开拓深远海空间,这也将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
 
麦康森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中国的水产养殖业丰富了国人的餐桌,同时解决了数千万人的就业,“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产业”。
 
2010年,我国的猪肉产量在5000万吨左右,水产品产量也是5000万吨。但是,基于饲料效率的比较,水产养殖消耗的饲料资源更少,废物排出量更低,并且水产品是更健康的食品。“保证水产品的供给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刚性需求。”麦康森表示。
 
然而,过去30年间,中国的水产养殖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诸多挑战。
 
“资源消耗、规模快速扩张、片面追求产量等各方面因素,都在威胁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麦康森告诉记者,其中缺地与水污染是最紧迫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其他产业的土地需求对养殖空间的挤压越来越大,内陆养殖水面也越来越少。这对于本就缺水的中国来说,犹如雪上加霜。
 
与此同时,近年来不断恶化的水质在吞噬着内陆和近海海域有限的养殖水域空间。2007年,长江的陆源污染已深入到离岸200公里的近海海域。
 
“我国的沿海海域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近海水产养殖局部富营养化的问题非常严重,提供的产量也非常有限。”麦康森无奈地表示,缺乏科学规划的过度养殖以及落后的生产技术已经限制了近海养殖的增长潜力。
 
在治理近海及内陆水域水环境污染、加大近海养殖整治力度的同时,如何保证我国未来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麦康森将目光放在了深海、远海。
 
“我国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如何充分利用这个广阔的水域?开拓深远海养殖空间便是一计。”麦康森告诉记者,发达国家已看到了深远海养殖的潜力,不少国家已经开始深远海养殖的尝试。
 
“未来的深远海养殖对中国来说应该是可以变为现实的。”麦康森表示,作为最大的水产品供应国,中国应从战略高度认识深远海养殖的意义,“我们不能在这个方面落后”。
 
不过,在麦康森看来,开拓深远海养殖空间需要突破很多技术难题。例如,如何实现深远海的高效养殖?应养殖哪些水产品种?怎样处置产生的废水从而避免污染远海?如何防范风暴潮、台风、洋流等对养殖业的威胁?怎样优化物流方案?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科学发展与产业发展总是在破解各种难题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只要国家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未来国家战略中能有深远海养殖的一席之地,这些技术难题都将会迎刃而解。”麦康森表示。
 
《中国科学报》 (2013-12-19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