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耀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2-9
选择字号:
科研无大小 学术有深浅
 
■徐耀
 
经常听见科研同行议论,某某教授或者某某研究员做大了,团队有多少多少人,弄了多少多少钱的项目,然后不无向往地说“啥时候咱也能做大?”每每听到此处,我便无语,因为我做的方向就不可能做大,尽管我也很向往之。
 
长久以来,我一直在思索,这科研的“大”和“小”究竟是什么意思,以至于大家屡屡谈及。最近于出差途中,火车上无事,思来想去,觉得科研是探索未知世界,知识是不分大小的,因此得出结论:科研无大小。那么科研人员的自我价值实现在何处呢?苦思冥想后,得到另一个结论:学术有深浅。遂成此文,也因此差点下错车站。
 
其实,科研是永远做不大的,因为科研是探索未知和解决问题,本来就不论大小。所谓“科研做大了”,只是说明组织了更多的人员参与一个更复杂的研究体系,每个人的研究都还是局限的。比如,同步辐射方面的研究算不算“大”研究?要说同步辐射的装置,无疑是大装置,但同步辐射的科学原理却很简单,而且基于同步辐射各种光源作的研究又极其细化,换言之,因此产生的每一篇论文都在论述一个小之又小的具体问题。很显然,科研是无大小的,但研究组织有大小,那不过是加减法而已。
 
说某个科学家的研究做大了,实际上是把研究当生意看待了,这其中是在偷换概念,以工程规模替代了研究本身。科研成果如果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必须一步步放大,其中主要是工程人员的贡献,研究只是证明了路子行得通,如何实现则是工程技术人员的事情,如果说研究做大了,则是科研人员抢了工程人员的贡献。
 
既然如此划分,那么科研人员的贡献如何体现呢?应该从学术水平来体现。学术水平是啥?是认识研究对象的深浅程度。
 
社会上往往将一个人的出身门户、留学经历、学术职位、团队规模、经费多寡做简单加法后作为其学术水平的依据,这只是参考,真正反映学术研究深浅的还是科学论文和同行的客观评价。科学论文的作用自不必说,关键是同行如何客观地评价一个人。这个人,要么是竞争对手,要么是圈内人,如何公正地评价科研人员,考验的不仅是评价者的道德,也考验着时代思潮。
 
当下中国,所有事情都只有一个评价方法了,那就是钱。拿科研人员获得的经费来评价研究做得大不大,就是给科研人员定价,这远远偏离了科研的本来面目,让绝大多数科研人员自惭形秽,提不起科研的自信。如果中国科研领域就只剩下一些骄首昂视的“大地主”,恐怕什么形式的发展都是自欺欺人。
 
(http://blog.sciencenet.cn/u/ICF2009)
 
《中国科学报》 (2013-12-09 第6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