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9-28
选择字号:
土木工程师对自然环境负有道德责任
 
■王进
 
物质性是工程的第一自然属性,任何工程都不可能脱离自然物而存在,由此而带来的工程对自然界的干预和掠夺必然导致人类生存基础的损毁。现代工程建设对自然界的破坏力,威力着实巨大,较之其他人类活动,波及面更广,危害更深远。
 
人类创造人工物是污染环境的主要途径。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问题,无论如何归因寻源,终归是人的问题。美国学者维西林和冈恩就认为:“工程师与其他职业不一样,其直接涉及到环境的保护。无论什么工程,工程师都是做事的人。建造一座水坝需要许多专业人员的技能,如会计师、律师和地质学家,但正是工程师实际建造了水坝。正因为如此,工程师对环境负有特殊的责任。”这说明工程师所持的环保态度尤为重要。但工程师对环境是否应承担责任,以及这种责任的基础和范围如何仍然存在争议。有人坚持只有在人类的健康和福祉受到明显威胁时,工程师接受对环境的责任才是充分的。而绝大部分的人则认为工程师主体的环境责任,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正如哈里斯所说:“如果工程师是道德上负责任的主体,那么也就应当要求他们作为职业人员去维护环境的完整性。”
 
工程建设中的环保工作,其观念启蒙时代已经结束,早已迈入利益博弈阶段,这令身处其中作为雇员的工程师进退维谷,常徘徊在公众福祉和雇主利益的两难困境间。工程建造必须是一个符合自然规律性的过程。资源的稀缺性、不可分割性和竞争性,驱使信奉“物质至上”的人类对自然疯狂攫取,而欲壑难填只会引发族群间、国际间的对立甚至对抗性的恶性循环。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生态抱有道德期望,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生态不愿承担道德责任,这种不等价的交换机制使得曾是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美好家园,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急速加剧,已渐成童话世界中的仙境,越来越遥不可及。人类“物质化”速度之快捷、程度之彻底,导致自然界受到的伤害,远远超过了自然自我净化的速率。而这一切都是基于一个共同的认识:自然资源是免费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工程师必须意识到:自然界所具有的自我净化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都存在极限阈值,“我们不能允许技术发展使自然成为一片废墟”。
 
工程技术发展引发的自然环境整体恶化,要求工程师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恩格斯提醒我们:“不要过于得意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这样的胜利,第一步我们确实达到预期的结果,但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意想不到的结果,常常正好把那第一步结果的意义又取消了。”例如:人类发明水泥后,结构物的强度得到极大提高,在软弱的地质条件下也能灌注坚固的桩基修建构造物,工程建设摆脱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这是对自然取得胜利的第一步。然而,水泥的生产伴随着大量有害粉尘,不仅令生产作业者患上无法治愈的矽肺病,更是对水泥厂附近的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破坏,花草树木统统枯萎甚至死掉,产区附近居民怨声载道,不堪其扰,这就是第二步。当水泥厂因为净化城市空气的需要被迫搬迁至广袤农村时,有害排放物进入江河湖泊、草地田园,鱼虾、家畜和蔬菜被污染,处于食物链终端的人类吸收了这些有害物质后,人体的抵抗机能大大降低,这是第三步。更可怕的是,恩格斯未曾提及的第四步、第五步正在逐渐反噬人类。因果循环正在默默改变着地球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在恩格斯发出警告一个多世纪后,人类依旧在贪婪人性的驱使下对自然肆意妄为,人类自食其果的大限正在逼近。
 
驾驭自然的途径,不仅仅只有征服自然这一条路可走。培根早就说过:“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这一振聋发聩的声音对工程师无疑是当头棒喝,迫使他去反思工程决策在自然环境保护方面的合理与否。自然遵循它内在的法则运转,人类哪怕知晓自然法则的威力,仍然选择自欺欺人式的乐观,总是更愿意相信人定胜天,一相情愿地认为自然的报复不会来得那么迅速、猛烈、频繁。古人尚且知道“钓而不网、弋不射宿”,今日却只通晓“杀鸡取卵、涸泽而渔”。其间高下立现。人类自以为是地对自然采取同一性改造,降低了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活的不确定,看似简化了生存难度,其实抹杀了人生的趣味,而且埋下无穷隐患。
 
使自然和人类共生的环境的创造和保存,是土木工程师光荣的使命。从代际伦理的角度来评价,没有制度保障的资源是无效和受尽污染的资源,极易产生“公有地悲剧”,给子孙后代带来毁灭性的疮痍。善待环境,便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有朝一日当人类发现“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恰恰是自己的眼泪”时,恐怕悔之晚矣。如果工程师所负责建造的项目未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如果工程师在节能环保上未能尽职尽责,如果工程师无法以“聆听自然、倾听自然”、“对自然亲近”的态度去开发自然,那么,这仍然算不上是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工程师在实施工程活动时,要尽量做到不破坏自然景观的天籁之美,不将自然馈赠给人类的菁华当做免费商品任意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则自然之于人类,将是“善良的慈母”,而不是“冷酷的屠夫”。
 
(http://blog.sciencenet.cn/u/csruwangjin2)
 
《中国科学报》 (2012-09-28 A3 博客@科学网)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科学家创有机小分子催化新纪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