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9-18
选择字号:
“出手慢,靠边站”
——也说科研撞车
 
林涛
 
“出手慢,靠边站”,科研发表的“时效性”一直是科研界颠扑不破的真理,作为“Publish or Perish”(要么发表,要么灭亡)的补充,为人们所接受的完整意义上的共识应该为“Publish FIRST or Perish”(要么第一个发表,要么灭亡)。也就是说,在科研成果发表的时效性上只有一个FIRST(第一),Second is last(第二就是最后)。
 
撞车是正常现象?——选题撞车、解决方案撞车、成果被捷足先登!
 
我认为撞车是正常现象,有时甚至“不可避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当今科研很大程度上成为一大批人的饭碗,对于训练有素的职业科研人员来说,冷门很可能意味着国家在这方面投入上的“无人问津”。当科研成为一种职业,没有投入意味着没有饭碗。造成经常撞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集体创造力的缺失,一个人提出一个new idea,众人一起蜂拥而至,撞车就在所难免了。第一个人肯定是要“吃肉”的;最先的“追随者”还是有“骨头”可以吃的;再后来者只能“喝汤”了,当然运气不好有时连汤都喝不到。
 
当然,像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微积分之争这么“默契”的情况确实太少太少。
 
记得当年任卓翔老师在讲授《电磁场选论》的课上提到过,科研就是“找问题”,清楚了问题,解决的办法总会有,只是办法的好与坏、快与慢。因此,现实中选题应该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因为还处在不清楚问题的阶段。选题在现实中对具体的人、具体的课题组来说都不是天马行空,需要结合“主流”、“大方向”,尤其在还不是足够强大的时候,剑走偏锋地一味求新往往得不到支持,碰得头破血流。所以,多数人不愿意去冒险,当然在一个方向上选题撞车几率也就大大增加了。
 
永远不要低估同行的智商。前面提到过,当今科研作为一种职业,从业人员当然得训练有素,很多都是武装到牙齿。你能想到的东西别人未必想不到,尤其是那些比较常规的、最容易想到的方案。大多数人摆脱不了这种惰性,从自己最熟悉的方案入手。正如人们在交往中,总是先套用“刻板印象”去认识一个人。如果成长的经历类似,接受的教育差不多,环境背景又没有太大的差别,撞车就不远啦。
 
选题和解决方案都撞车了,谁先发表就看“人品”啦。
 
撞车肯定谁都不愿意。很好的环境支撑、突出的创造力、足够的意志坚持“冷板凳”,若是具备这几点想撞车还是有点难。因为有足够坚实的后盾,几年拿不到经费、发不出文章也“饿不死”,即使这个good idea暂时还不能让人眼前一亮,有足够的意志去坚持,培育这颗种子开花结果,撞车很难,不出点名堂也很难。当然,事事无绝对,就怕点子背!——运气不好就没有办法了。
 
发表得快也不一定都是好事——中微子超光速的乌龙。
 
前几天听一个学物理的同学说,“中微子超了光速”后,一个博士生反应很快,连发了两篇解释相关“原理”的paper,怕吃不到肉更怕连骨头都没有了。科学之所以能够稳固地存在并很好地发展,其革命性只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科学具有保守性,不能乱来。
 
撞车,不是末日,有时候甚至可以成就更多出色成果。
 
《科学时报》(《中国科学报》前身——编者注)的文章《专访:谢晓亮的科学人生》中提到,早年,近场光学成像技术室温下观察单分子的竞争中,谢晓亮与贝尔实验室埃里克·白兹格(Eric Betzig)的撞车确实很遗憾,但是这不是末日,谢在日后作出了更多的出色成就。
 
科研过程中有很多悲剧,“撞车”肯定是悲剧之一。尽自己的努力让悲剧尽可能少地发生,坚持到最后,总会有个满意的结果。
 
科研本身就是一幕幕悲剧串起来的喜剧。
 
跟贴
 
[22]soifaint
 
别说现在,就爱因斯坦那年月,两个相对论都和别人撞车,光电效应疑似撞车,只有布朗运动没撞车(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个idea要是足够新颖而且问题也非常重要,那么撞车是不可避免的。
 
博主回复:[10]楼戴老师的评论说了这个问题。
 
[13]jijie123
 
我感觉现在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人们很多不是以自己的兴趣在搞科研。这原因有生存上的,还有社会大环境方面的。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去搞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因为那可能申请不到经费,赚不到钱。这种情况下也会出现“撞车”,对一些科研方向一拥而上。很矛盾的现实啊。
 
博主回复:对,是这样,科研已经完全职业化了,没钱玩不转。经费成了指挥棒,不得不去,人去得多了想不撞车都难。
 
[10]戴世强
 
科研“撞车”还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有关,由于同时代的人有相近的认识基础,任何学科、任何科技应用领域发展到一定阶段,总是有一些非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亟待解决,人们就会蜂拥而上,“撞车”就在所难免。上个世纪初量子力学的崛起即为一例。
 
因此,要做好科研,必须高瞻远瞩,抓好选题;必须广闻博览,做好充足的调研,这样,可把“大撞车”(即做与别人完全雷同的工作,又慢了半拍)拒之门外。
 
博主回复:戴老师所言极是。我觉得“高瞻远瞩”和“广闻博览”这对年轻科研人员(包括学生)来说很难,需要有好的带头人指点。
 
[5]hilary619
 
从另一个方面讲,不同组对于同一方向的争相研究,也加快和加深了该方向的发展,不失为一种苦逼的发展方式。
 
博主回复:确实,撞车式的竞争确实促进了该方向的发展,撞车的N方有动力快马加鞭啊。
 
《中国科学报》 (2012-09-18 A3 网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