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沐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9-18
选择字号:
研究撞车之轻度中度和重度
图片来源:http://www.myvirtualgenie.com/home/twelve-gifts-of-content-marketing-10-competitive-advantage/

 

 
 >>>本期关键词科研撞车
■陈沐
 
前几天,有同学发微博抱怨:“现在终于知道什么叫研究撞车了,某本新出的著作的第二章、第三节从框架到内容和我去年的学年论文一模一样。”隔了一天,又升级为:“不止是如此,今天老师买到此书,然后短信告知此书确实跟我们的好多想法惊人一致,我遂跑到中关村图书大厦买了一本,看完五雷轰顶,不仅和我现在做的东西很相似,而且和我未来几年的规划都颇相同……”
 
我觉得情况也不算太糟,如果“撞车”是研究生涯中躲不过的一道劫,那么来得越早越好吧——这位同学已经发了几篇论文,硕士毕业不受影响,而博士生涯还未开始,这个时候遭遇此难,损失应当是最小的。不过,出于兔死狐悲的心理,我还是搜了搜关于研究“撞车”的帖子,结果发现这种情况还真不少。粗略地归纳一下,可分为三类。
 
其一是轻度撞车,学生中较为常见。诸如:“我刚刚完成了实验设计,却发现新一期的杂志已经登出了相关论文,和我的想法完全一样。”“我研究的这个问题已经有十年没什么进展了,我前阶段的实验结果不错,本来想完善一下再发表,但是国际上另外两个机构最近已经同时发出文章来了,都做得很好。怎么办?我的博士论文还在等米下锅啊!”
 
每个领域有每个领域的特点,对于具体的个案,我无法妄加评论,但是就我目前所在的农学史领域而言,我感觉“撞车”可能会有增加的趋势。比如,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同学,他导师的导师——九十高龄的游修龄先生,在其研究生涯的高峰时期,完全不会因为“撞车”而烦恼,反而是因为“战友”太少而感到自己的任务繁重。老先生在十几年前出版的《农史研究文集》的自序里说,自己虽然以研究稻作历史为中心,却也时常关注其他方面,原因是“农史这个领域,范围太大,涉猎的人相对又少,到处是有待开垦的处女地”。
 
另外还有一点不成熟的想法。老师们总是鼓励我们要有“问题意识”,不要仅仅满足于整理史料,要有想法。这一点我原来是很认同的。但是现在想到,如果大家的文章都偏重于“问题”,而冷漠了史料,那么会不会造成对已有史料的“过度消费”?文献资料都是有一定折旧率的,如果新的史料被发掘、整理的速度赶不上旧的史料被消耗的速度,那么“撞车”事件是否会在某一个时期内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当然,不同的人对旧史料的利用能力是差别很大的,目前的旧史料或许也还有很大潜力可挖,我并不是说要一味追求新的史料。而且就我的研究半径和眼界而言,我对目前已有史料的掌握也还尚不全面。谈论这个问题,似乎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了。)
 
其二是中度撞车,在中青年科技人员中屡有发生。小木虫上有一个帖子说:“临近国家基金申请要上交了,内部交流打听到同单位不同部门有方向和我拟申报的方向相近的!我们原来有过交流,我把自己的想法和可行方案包括仪器设备,怎样监测、处理样品和分析数据都毫无保留地说过,现在他用的基本上在我原来的想法上跟进,甚至连研究区也有一个是我原来做工作的区域,没想到他会以此为基础申报,而我自己也正在准备申报,同单位的基金申请撞车了,我该怎么办呢?”下面的回复大多数是感慨他太憨厚了,太不懂得设防。
 
不过,有两条回复与众不同,让人眼前一亮。其一是:“不要气馁,继续写你最拿手的东西,然后继续申报,关键是你要写得更好。如果别人学你的东西写出来的比你还好,那说明你确实有巨大的空间需要进步。”另一位回帖者说,自己在申报省基金时也曾遇到同样的事情,一位同事“偷”了他的想法,而全校只限报三项推出去,他是怎么临危不乱的呢?“我知道这个情况后,在申报书上特别用心,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版面设计,以及队伍的组成,全部细节都考虑到了。后来学校请评委一评,立马就分出高下,我的申报书获得一致高度评价。后来那个同事每一次遇到我,都不敢正眼看我。所以,做什么事情关键还是靠自己!做人做事,苦练内功。狭路相逢勇者胜!”
 
中度撞车的发生几率,似乎也不比轻度撞车的几率低。不过到了这个级别,个人的展示余地更大,即便是同样的idea,由不同的人写出来效果也有很大差距。(比如有位导师常跟学生说:“如果某篇SCI级别的文章让你们这些菜鸟来写,可能发国内核心都非常困难。”)
 
其三是重度撞车——属于可以载入史书的传奇。引用张大勇老师的一句语录:“达尔文与华莱士分别创立进化论,成就一段佳话;牛顿和莱布尼茨分别创立微积分,却引发一场恶战。”进化论、微积分这一类惊天动地的成果,对于人类发展的进程影响巨大,因此即便是由两个科学家同时提出,也无损于各自的伟大。然而如果科学家本人一定要争个高下,那也奈何他不得。按《科学史十五讲》的说法,牛顿和莱布尼茨都是独立发现了微积分。牛顿发现在先,而莱布尼茨发表得早。由于狂热的英国人拒绝接受莱布尼茨的微积分符号系统,从而给英国数学带来了巨大的危害,而在欧洲大陆,经过莱布尼茨追随者的努力,微积分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当代,由于“大科学”的兴起,重度撞车不太可能出现在单独的个体之间,而是出自不同的团队,比如人类基因组测序。2001年2月15日Nature发表文章Initial sequencing and analysis of the human genome。文章报道由人类基因组计划HGP进行的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测定完成。第二天,Science发表文章The Sequence of the Human Genome,研究结果和Nature那篇相似,而完成者则是由原HGP成员Ventor创建的一个私立公司。
 
如果在某个方向上互相竞争的几家实验室中,有一家率先取得突破并将成果公开发表,那么其竞争对手之前付出的一切努力将付诸东流。也就是说一项科研成果往往只会在一种杂志上首次报道,而且作者只会是其中一方。然而分别由两个团队进行的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其相同的结果却同时被分别刊登在了两本杂志上,其中原因除了两者完成时间接近外,还在于该成果的意义重大、规模庞大——仅文章作者一项,就占据了一页的篇幅。
 
我曾经以为慢性子的人适合搞科研,现在才发现完全是误解。科研固然需要马拉松一般的耐力(这种耐力不仅仅意味着长时间对着一个相同的问题,还意味着不断地深化之前的想法、甚至是推翻之前的想法),但同样也需要速度——这种速度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求快,而是,当你的战线拉得很长时、当最初的激情退却时,怎样继续一次次地把自己从沉睡与舒适中唤醒,激起一种近乎信徒般的坚守,维持好预期的节奏。对于我而言,如若不能做到这两点,恐怕连撞车的机会都没有,即便是一条生僻的小道,也会被超车。
 
(http://blog.sciencenet.cn/u/dawnshower)
 
《中国科学报》 (2012-09-18 A3 网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