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畅
从得知自己上榜“紫金科技创业卓越人物”表彰名单那一刻起,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晋生想得更多的是:下一步如何继续提升企业研发新药能力。为此,近一年来他们引进的人才数量和质量,相当于过去10年。
“我们需要比我们更强的人”
“我们需要比我们更强的人”,这是先声药业创业伊始沿用至今的一句招聘语。正是因为把对人才的渴望与尊重始终贯穿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先声才得以朝着中国创新药物开发领先者的目标不断前进。任晋生说,先声的12年,不是一个创造财富的传说,而是一个不断延续、正在进行的创新创业故事,是一群不甘平庸的人才尝试成就不平凡事业的故事。
如今的先声,已发展成一家集生产、研发、销售为一体,拥有5家通过GMP认证的现代化药品生产企业、2家全国性药品营销企业、1家药物研究院的新型药业集团;先后获国家发明专利近29项、国外授权专利4项、仿制药批件18个,承担数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并与美国默克、BMS、Epitomics和OSI公司达成合作协议,联合进行重大领域创新药物研发和商业合作;2007年在纽交所上市,去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
任晋生说,新药研发不仅不能“缺钱”,更不能“缺人”,4年前,先声投入大量资金成立药物研究院,为的就是给人才进行化学药品和生物药品研究提供数个技术平台。去年,先声药业面积达2.6万平方米的全新实验室投入使用,成为国内医药企业中设施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研发基地之一,对人才的吸引力大增强。
“有了人才支撑,先声药业提升研发新药能力的设想才不会是一句空话。”任晋生说,对医药企业而言,研发创新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被外部市场竞争“逼的”,只有不断研发创新,才能赢得竞争。
朴素想法行正确之道
10年来,作为一家本土制药企业,在企业实力和规模并无太大优势的情况下,先声药业一直坚定不移地走研发创新之路,并以坚持不懈地践行“持续投入+顶级研发团队+深度国际合作开发”,赢得了业界的尊重。数据显示,纽交所上市5年来,先声药业在研发方面(包括固定资产)共投入了近10亿元人民币。
和大部分中国医药企业一样,先声药业早期也是以单纯仿制为主。但他们很快认识到此举的弊端并进行了积极的调整,将“仿制药”定义为“专注于首入中国市场的品牌专利药”。在纽交所上市后,先声药业又在战略中加入了“创新药”的元素。
那么,先声药业为什么非要做创新药物不可?对此,任晋生表示,创新意味着风险,但是如果企业不去尝试风险,不去承担风险,就没有成功的机会,也没有追赶领先者的可能。“我们坚信,自己拥有的知识和才能,不是用来只做仿制药以养家糊口的,而应该用来探索一些新方法,为患者做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事情。”
“如果是为了赚钱,10亿元可以有很多投资机会,但是我们出于一种朴素的想法,努力要做正确的事情。”任晋生强调。
任晋生,这位拒绝“无奈地呼吸领先者扬起的尘土”的先声药业掌门人,在其药物研究院建起了这样一面墙,墙上罗列着全球TOP200新药名称。排名首位的新药全球销售超过100亿美元,第200位的新药全球销售额达6亿美元,第109位的新药的全球销售额正好是10亿美元。这面囊括了全球医药领域所有“重磅炸弹”的墙,传递出任晋生和先声药业研发人员共同的理想:我们的产品也要努力位列其中!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愿景,先声药业才创造了后发先至的奇迹——“艾得辛”,这个全球“首个获批”的小分子类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在此诞生。
自先声药业上市以来,已获得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课题7个、江苏省各类科研基金课题15个;获得江苏省科技厅和财政厅批准和资助,建立了“江苏省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江苏省企业院士工作站。
除了投入大量资源进行自主研发外,先声药业还积极寻求与国内科研院所以及跨国公司联合开发新药,通过与国外大公司合作、与国外研发类高科技公司合作两种模式进行跨国联合研发。
不会放弃仿制药市场
“我们不会,我想其他企业谁也都不会放弃国内仿制药市场。”先声药业董事会秘书钱海波表示,先声药业将重回仿制药市场。
公开资料显示,到2016年,全球年销售额将有大约2550亿美元的药物专利到期,为仿制药市场释放了巨大空间。2011年,全球仿制药市场增速已达11%,其中中国市场在过去5年里行业增速达到了25%,成为一块巨大的市场“蛋糕”。
“但我们现在追求的不再是简单的重复模仿,而是有更高创新含量的首仿。”钱海波说。
跨国企业正对这块“蛋糕”虎视眈眈,通过并购、合作等方式全面进入中国市场,甚至开始布局三、四线市场。去年6月,辉瑞制药投资2.95亿美元与浙江海正药业成立合资公司,定位于开发专利到期药物。同年11月,诺华制药与中山市签订谅解备忘录,拟在中山打造中国最大的仿制药生产基地。
与跨国企业相比,国内仿制药企业确实缺少足够竞争力,散、乱、小成为行业常态。业内人士认为,一些仿制药企业往往过于“后进”。市面上已有20家企业生产一种仿制药,还要再去做第21家,虽然成本低廉,但利润也低,并且无法占领市场份额,最后只能拼价格。对此,钱海波表示,“仿制药行业整合将成为趋势”。
《中国科学报》 (2012-09-04 B4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