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丽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8-28 5:33:3
选择字号:
“登高望远,创先争优”
——记中科院人才交流开发中心成立20周年
 
■本报记者 冯丽妃
 
2012年8月28日,中科院人才交流开发中心(以下简称人才中心)将迎来成立20周年的纪念日。
 
“随着我国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化,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科院人才中心一直把社会与历史责任作为自己的本职责任,为科技人员流动提供各项人事服务。”人才中心主任周建伟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周建伟的办公室里有三幅字匾。他表示,这些字匾正反映了人才中心在过去十年、二十年走过的路程,以及未来所肩负的责任。
 
“海纳百川”
 
由我国著名书法家高山所题的“海纳百川”正是三幅字匾之一。“大海象征着兼容并蓄,这幅字匾体现了人才中心过去二十年来,在各个方面不断突破自我,积极承担各项社会历史责任,力争成为科技人才的‘蓄水池’。”周建伟解释说。
 
据了解,通过二十年的探索和实践,人才中心已确立了六大主营业务,人事代理就是其一。截至今年6月底,人才中心人事代理单位已达到650个,管理人事档案5万余份,管理集体户口1.3万余人、流动党员4000余人、代理社会保险7300余人、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4000余人等。
 
周建伟指出,人事代理是一种全新的人事管理机制,政策性、业务性很强,促进了用人方式的改变、为科技人员合理流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职工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成为可能,并促进了人事管理制度和体制的改变,适应了知识创新工程的需要。
 
除去人事代理以外,人才中心还承担人才派遣、人才招聘、人才培训、高校毕业生就业以及管理咨询等主营业务。
 
成立至今,中科人才招聘已主办、协办大型招聘会62场,参加人数超过50万人,通过组织社会招聘、校园招聘、网络招聘等平台,极大地促进了科技人才的流动;精心设计培训课程,总计举办220场各类培训班,培训学员5.8万多人;每年组织100多场校园招聘会和就业指导活动,探索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为解决毕业生就业作出积极贡献。
 
2002年,人才中心成立了北京中科创嘉人力资源咨询有限公司。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向62家用工单位派遣员工7000多人次,劳动合同在册派遣员工达到3000多人,解决了事业单位人事编制的限制,降低了人员管理风险成本,受到广大科研院所的欢迎。
 
“山高水长”
 
另一幅题为“山高水长”的字匾由山东省临沂市政府所赠,饱含了当地政府对人才中心通过科技人才支持,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的谢意。对此,周建伟表示,任何一个组织的辉煌都离不开一步步的艰苦跋涉,人才中心达到“山高水长”的发展与服务境界,也经历了一番蜕变的过程。
 
1992年8月,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中科院成立了人才交流开发中心,成为当时第一个到国家相关管理单位进行注册的人才服务机构。其目的是为“一院两制”服务,以促进人才流动。
 
当时,刚成立的人才中心连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在内,总共仅有5人,办公地点仅有中科院院机关门外的两间小平房,他们的第一笔业务就是管理从中科院人事局转来的700余份企业人员的人事档案。
 
“创立之初的业务骨干均来自院机关各局办,基本上是‘等人上门’和单一的档案管理服务,员工缺乏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办事效率较低。”周建伟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行业与民办人才机构日益增多,同行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一些流动人员的档案不断被转走,现实使周建伟与其他四个同事认识到:人才中心的生命力在于尽可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吃官饭”的态度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
 
为此,周建伟等人在悉心管理700余份档案之余,不断探索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功能的方法,赚到了人才中心成立之初的“第一桶金”。随后,他们便从社会上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并把工作业绩与考核相挂钩,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同时,人才中心通过不断扩大服务范围与项目,不仅为中科院各研究所进行人事代理,还受到院内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如联想集团、神州数码、中科集团、中生北控、中科软等公司及上市企业的欢迎。此外,它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院外企事业单位慕名而来,如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数据认证中心、清华大学、国家药监局等知名企事业单位,此外中心还开发了人才招聘、培训、学生就业以及管理咨询等业务,使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20年来,人才中心已逐步发展壮大,人才队伍已经由建立之初的5人增长到60多人。2002年,在人才中心迎来第一个十年发展之时,它将多年积累的资金投入到扩大办公面积的基建中,在中关村建立了1000多平方米的办公总部,并成立了三里河分部、北郊分部,为下一步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十年见证了人才中心的快速发展。期间,人才中心通过坚持品牌化、规范化、信息化,自主开发了人才交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了门户网站“中科人才网”、“中科招聘网”、“中科测评与猎头网”等;实现了“一网一库”的有机联合,将信息系统管理的人事信息和流动党员数据发送到“中科人才网”上,供人事代理单位与各党支部查询,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对于创业的艰苦历程与今天所取得的成就,周建伟表示:“与白手起家的很多企业家相比,自己很幸运。因为人才中心还有国家人事部、中科院人事局、京区党委以及北京市公安局等领导机关的大力支持,否则人才中心也不会发展得如此迅速。”
 
“登高望远,创先争优”
 
周建伟办公室里的第三幅字匾便是:“登高望远,创先争优。”这是今年2月份,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给人才中心的题词。
 
二十年来,人才中心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才效益一起抓,取得了很多成功的果实。受中科院人事局委托,从1992年至2002年的十年间,人才中心负责科技副职选派工作,向广西、云南、贵州、河南等地的边远落后地区选派了300名科技副县长,向20多个沿海城市选聘了130多名科技顾问,为振兴地方经济、促进智力交流作出了极大贡献。
 
企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盈利,但是对于人才中心来说,服务社会同样重要。事实上,这些年来,人才中心赔本的“买卖”没少做。为做好留学生吸引工作,人才中心在没有任何国家财政投入的情况下,成立了留学人员服务部,与2000多名留学人员建立联系,并为60多名留学回国的学术带头人落实了工作单位。这些措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为了开阔视野,人才中心还举办了3次“中国人力资本与企业发展高层论坛”,请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等国际知名人力资源专家以及国内有关领导、学者与知名企业CEO,就人才强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人才开发、人才市场发展等主题进行研讨。另外,中心还组织了22次赴国外人力资源管理考察团,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与理念。
 
此外,人才中心还在国家人口普查、残疾人就业、计划生育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获得先进集体称号。为提升整体服务水平,人才中心于2011年初提出申报北京4A级人才机构,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整改,对全体员工进行多次培训。由于人才中心的不懈努力,2011年12月,它被评为北京市第九个级别最高的4A级人才服务机构。
 
二十年来,人才中心已从一个单一的人事代理中介服务机构,拓展成为一个集个人求职、企业招聘、人才培训、认证培训、人事代理及人才测评等综合性服务在内的大型人才服务机构,成为我国最权威高效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之一。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在创业的路上,我们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苦闷。”周建伟指出,“虽然我国人才市场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和层次,但是与现代化、专业化和产业化还相距甚远,与科技人才市场的公共服务功能的需求很不适应,仍难以满足高技术产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周建伟有一个梦想,即在中关村建立“科技人才大市场”,为各行业科技人才提供求职、培训、交流的大平台,促进科技人才人员的流动,促进国家的科技发展。然而,由于资金与场地的限制,他的梦想还没有实现,他希望未来十年可以实现这个梦想。
 
同时,他表示:“在发展的第三个十年,人才中心将会以白春礼的题词为激励,登人才开发高峰,望人才事业远景,创全面业务先进,争管理服务优秀。”
 
“下一个十年是人才中心再创辉煌的新起点,我们将抓住机遇,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以及员工队伍建设,加强市场竞争能力,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模式,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推进高层次、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务,成为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知名品牌!”周建伟说。
 
《中国科学报》 (2012-08-28 A2 国际)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